欧美二区在线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久久精品99久久_av中文一区

資本主義在美國(2)

來源:767股票知識網 時間:2019-05-17 10:10:33 責編:767股票 人氣:

這些拓荒者經過七年激烈的抗爭,終于迫使政府修改法令,在新的法令下,他們終于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只可惜這個好消息來得太晚,因為原來的殖民政權已瓦解。政府瓦解之后,他們終于可以自由取得所想擁有的任何資產。從詹姆斯城這個例子可以學到一點,那就是當一個人因工作賣力而得以擁有屬于自己的資產或上地,同時也可以人股所服務的公司,分享因為自己努力而得到的成功果實時,他會對工作更加賣力,且投注更多的心力。
從馬里蘭州到緬因州的東海岸經商權,除了屬弗含尼亞倫敦公司所有外,也惠及弗吉尼亞樸利茅斯公司。當清教徒最初航抵浦利茅斯巖石城時,他們侵占樸利茅斯公司所擁有的資產,今天大部分新英格蘭地區在當時的地圖上,是劃歸北弗吉尼亞的一部分。
每個在美國受教育的孩子都學過清教徒如何為宗教自由而戰,“五月花號”(May flower)是如何穿越險惡的大海,如何度過嚴寒的新英格蘭冬季,他們又如何與印地安人交朋友及學習烹調南瓜食譜;但所有的教科書里,卻只字未提他們如何取得這段墾荒過程中需用的金錢。
前文提及,這些清教徒離開英格蘭至全世界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在地荷蘭居住,數年后由于厭倦了當地的生活,決定移居。他們理想中三個最適當的選擇是:南美洲的奧瑞娜科(Orinoco River)河岸,被荷蘭所控管的部分美國紐約州,或是由弗吉尼亞倫敦公司所提供的土地。雖然他們提出相當詳盡周密的開墾計劃,但卻因缺乏資金而在原地動彈不得。這個困境為托馬斯·威士頓(Thomas Weston)制造了一個相當好的機會。
威士頓是個成功的五金商人,他有渠道可買到美國新英格蘭區的土地,也能籌措足夠的資金,于是他和伙伴們商量如何把這群清教徒到美國去拓荒,并從中賺取利潤,他開始與清教徒協商,希望他們能同意這個開墾計劃。
威士頓集團自稱“冒險家”(The Adventure),他們當然不是自己親身去冒險。所謂的冒險,是指他們出資送這些清教徒到新大陸去,但交換的條件是,清教徒必需同意每周為威士頓工作四天。整整工作七年,以開拓和發展新殖民地;七年后這些清教徒可分到一些利潤,主雇關系也自動解除,這群清教徒可以自由決定去留。
清教徒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威士頓的提議,然而在即將啟程的最后一刻,威士頓突然改變了主意,要求清教徒一周必需工作六天。清教徒并不愿接受這個變卦,因為如此一來,他們必需每天工作,只有星期天才可做自己的事,包括上教堂、種植作物、修補及縫制新衣等。
移民路上多坎坷
在幾經交涉仍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清教徒決定不與威士頓合作,他們仍搭上原先由威士頓支付一切費用、已揚帆待發的船只-快速輪號(the Speedwell)。但由于合作關系破裂,威士頓拒絕再付任何一文錢。清教徒們只得賣掉部分旅途中食用的奶油,用來支付港口費用。
出航不久,快速輪號即開始漏水,他們懷疑船長及水手被威士頓買通破壞船只,只好換乘船身較小且速度較慢的“五月花號”,航向他們向往的新大陸—美國弗吉尼亞。
然而,航程并不是那么順利。當他們發覺所乘船只遠離航線并已開過了頭,曾嘗試著將船只往南朝著目的地航行,但是,鰭魚角滿布巖石的地形阻礙了船只的行進。他們只得先停泊在普文斯敦港(Provincetown Harbor),再從此地啟程到樸利茅斯,著手建立家園及種植莊稼,開始新大陸的生活。
少了威士頓的資助,這些清教徒轉而尋求新的奧援,他們與擁有大片土地的約翰·佩爾斯(John Pierce)所經營的樸利茅斯公司,開始另一個新的合作模式。
他們的合作方式是,每一位清教徒每耕作100英畝上地,佩爾斯就拿到100畝土地的酬勞,最后佩爾斯公司將取得1500畝土地,用以支付這些清教徒移民所需費用及銀行貸款。

印象里,人們都以為清教徒心中只有上帝,實際上,除了虔誠的信奉上帝,并逐一克服嚴冬及與土著居民印地安人和諧相處的生活隱憂外,這些清教徒最感優慮的,莫過于如何清償積欠威士頓和佩爾斯援助的金錢。他們當時所面臨的困難,正如我們現在面對賬單的處境一樣。
清教徒到達樸利茅斯、并在當地經商一年后,他們駕著空空的五月花號回英格蘭探訪,船上沒有載回任何值錢的東西,股東們對這項投資感到灰心,因為樸利茅斯公司的獲利一季一季差。而更糟的是,不僅已經投下的資本毫無回報,他們還必需再裝載新的貨物,讓清教徒帶回新大陸,如此更提高了股東們的投資成本。
公元1622年,威士頓己厭倦樸利茅斯公司對清教徒這種高成本又沒收益的投資,因此他把手中樸利茅斯公司的持股轉讓給他的“冒險家”同伴。在這同時,佩爾斯正虎視眈眈地打其他投資人的主意,想一舉拿下公司的控制權,成為“樸利茅斯企業王國的經營主宰”,但他并沒有得逞。
足足有五年時間,清教徒及投資人為投資回報率的議題爭論不休;清教徒認為投資人的支援不足,投資人卻認為他們所投下的金錢未得到相應的回報。直到1627年,合作關系終于破裂,憤怒的投資人最后將所有持股以1800英鎊的最低成本,賣給清教徒。
但清教徒連這區區的1800英鎊都湊不出來,因此改為每年付200英鎊的分期攤還方式,購買樸利茅斯公司股票,并進而擁有殖民地、這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利用杠桿操作投資的例子,亦即投資人用借來的錢去投資比他們實際所能負擔更多的投資標的。同時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員工買下公司持股、擁有經營權的例子。
努力者應有回報
清教徒們接手公司后,決定采用公社方式經營:將資源集合在一起再分配給大家,并不容許個人擁有私人財產。但清教徒的領袖-威廉·布拉得福特(William Bradford)州長卻認為公社方式并不可行。因為在公社制度下,個人沒有私產,辛勤工作者和根本不努力的人所得到的回報相同,如此一來,聰明努力的人并沒有動機去創造發明,勤奮的人也不愿意辛勤工作。
隨后一些有遠見的人向布拉得福德州長陳情要求改善目前狀況,使農夫可以擁有自己的耕地、漁民有自己的船只,而辛勤工作者,可得到應有的回報;在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出發點上,他們以付稅方式回饋社會。布拉得福德州長所實施的這種自由企業體系,正是今天美國企業所采用的體系。
不過,獨立并不能解決清教徒的財務問題,不論這些清教徒如何辛勤認真工作,他們的債務還是由1800英鎊,劇增到6000英鎊。原因在于為求早日還清債務,他們從荷蘭帶來更多同胞,擴張漁船船隊規模,希望能捕到更多的魚,但天不從人愿,他們從沒捕到足夠還債及維生的魚獲量。經過十年拖拖拉拉的冗長談判,這些移民終于和貸款人在1642年將問題完全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