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二区在线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久久精品99久久_av中文一区

笑對所有挫折

來源:767股票知識網 時間:2019-05-15 14:16:15 責編:767股票 人氣:

不達目的不罷休——卡耐基克里蒙·史東是美國“聯合保險公司”的董事長,美國
最大的商業巨子之一。被稱為“保險業怪才”。
史東幼年喪父,靠母親替人縫衣服維持生活,為補貼家用,他很小就出去販賣報紙
了。有一次他走進一家飯館叫賣報紙,被趕了出來。他乘餐館老板不備,又溜了進去賣
報。氣惱的餐館老板一腳把他踢了出去,可是史東只是揉了揉屁股,手里拿著更多的報
紙,又一次溜進餐館。那些客人見到他這種勇氣,終于勸主人不要再攆他,并紛紛買他
的報紙看。史東的屁股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里卻裝滿了錢。
勇敢地面對困難,不達目地絕不罷休——史東就是這樣的孩子,后來也仍是那種人。
史東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就開始試著去推銷保險了。他來到一棟大樓前,當年販賣
報紙時的情況又出現在他眼前,他一邊發抖,一邊安慰自己“如果你做了,沒有損失,
而可能有大的收獲,那就下手去做。”還有“馬上就做!”
他走進大樓,如果他被踢出來,他準備象當年賣報紙被踢出餐館一樣,再試著進去。
他沒有被賜出來。每一間辦公室,他都去了。他的腦海里一直想著:“馬上就做!”每
一次走出一間辦公室,而沒有收獲的話,他就擔心到下一個辦公室會碰到釘子。不過,
他毫不遲疑地強迫自己走進下一個辦公室。他找到一項秘訣,就是立刻沖進下一個辦公
室,就沒有時間感到害怕而放棄。
那天,有兩個人跟他買了保險。就推銷數量來說,他是失敗的,但在了解他自己和
推銷術方面,他有了極大的收獲。
第二天,他賣出了四份保險。第三天,六份。他的事業開始了。
二十歲的時候,史東自己設立了只有他一個人的保險經紀社,開業的第一天,他就
在繁華的大街上銷出了五十四份保險。有一天,他有個令人幾乎不敢相信的紀錄,一百
二十二件。以一天八小時計算,每四分鐘就成交一件。
1938年底,克里蒙·史東成了一名擁資過百萬的富翁。
他說成功的秘訣是由于一項叫做“肯定人生觀”的東西。他還說:如果你以堅定的、
樂觀的態度面對艱苦,你反而能從其中找到好處。
事業取得成功的過程,實質就是不斷戰勝失敗的過程。因為任何一項大小事業要取
得相當的成就,都會遇到困難,難免要犯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例如,在工作上想搞
改革,越革新矛盾越突出;學識上想有所創新,越深入難度越大;技術想有所突破,越


攀登險阻越多。著名科學家法拉第說:“世人何嘗知道:在那些通過科學研究工作者頭
腦里的思想和理論當中,有多少被他自己嚴格的批判、非難的考察,而默默地隱蔽地扼
殺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得以實現的建議、希望、愿望以及初步的結論,也
達不到十分之一。”這就是說,世界上一些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們成功與失敗的比
率是1∶10。至于一般人與這個比率比當然要低得多。因此,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能
不能經受住錯誤和失敗的嚴峻考驗,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由于出現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有人就徘徊不前,半途而廢;有人就唉聲嘆氣,
激流而退;有人則悲觀失望,自暴自棄。然而,錯誤和失敗并不因為人們的不快、悲嘆、
驚慌和恐懼而不再光臨。相反,怕犯錯誤,怕遭失敗,卻往往會犯更大的錯誤,遭更多
的失敗。所以,對待錯誤和失敗應該有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
人們在實踐中為什么會犯錯誤,遭失敗,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
科學認識論要求我們堅持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但是,應該指出,這種統一是具體的歷史
的統一,而不是抽象的僵死的統一,只能是在一定時間、空間和條件下的統一,特別是
在較大的范圍內和比較復雜的問題上,這種統一往往要經歷迂回曲折、多次反復才能完
成,要經歷一個由不統一到統一,由低水平的統一到高水平的統一的過程。這是因為從
客體方面來說,客體的復雜性決定了這種統一的近似性,客體發展的無限性和過程性決
定了這種統一的暫時性;從主體方面來說,主體認識和實踐能力的有限性決定了這種統
一的相對性。離開了或者不能保持主體與客體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就要犯錯誤,遭致
失敗。
人們在實踐中遭到失敗,除了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外,還有諸多主觀原因,主要
是:
決心不大,信心不強。有沒有決心和信心,這是事情能否成功的前提條件。古人云:
“疑事無功,疑行無名。”“畏首畏尾,身其余幾。”缺乏決心和信心的人,往往憂柔
寡斷,常常錯失良機,這正如俗話所說“太剛則折,太軟則廢,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一個人如果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沒
有自信,那么,他就會連一點小困難也克服不了。俄國大詩人普希金說道:
“大石攔路,勇者視為進步的階梯,弱者視為前進的障礙。”只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樹立必勝的信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是一定會獲得成功的。企業經營者,又何嘗不是
如此呢?
急躁輕率,盲目蠻干。有些人不研究事物發展的必經過程和階段,不了解其發展規
律,抱著急于求成的心情輕率地盲目地蠻干,結果遭到了失敗。俗話說:“欲速則不達,
想快反而慢。”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須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其發展進程,
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并要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只有那些勤于思考,善于安排的有
心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工作進行的過程中,需要有一種百折不撓堅持到底的堅強
意志,不能被困難所嚇倒。聞名于世的大作曲家貝多芬說:“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
不利與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撓。”從事任何一項事情,先要決定志向,志向決定以后,就
要全力以赴毫不猶豫地去實行。
驕傲自大。自卑,不會有出息;自大,非壞事不可。人貴有自知之明,盲目自大自
負,對己有害無益,對人對事有損無補。在我國古代,最崇尚謙虛,力戒驕傲?!渡袝?br />·大禹謨》中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一個人之所以犯錯誤,往往不是因
為他什么都不懂,而是因為他自以為什么都懂。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
礁。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
犯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這是壞事。錯誤和失敗造成的困惑是痛苦的。但是,在
邁向成功的道路上,錯誤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重要的價值。
首先,錯誤和失敗是邁向成功的階梯。任何成功都包含著失敗,每一次失敗是通向
成功不可跨越的臺階。我國老一輩杰出科學家錢學森指出:“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
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峰。”老科學家嚴
濟慈認為,失敗,是達到成功的大路,因為每一次發覺虛假的東西后,便使我們誠懇地
去尋找真實的,指出一些錯誤方式以后便會小心避免再犯。有志氣有作為的人,并不是
因他們掌握了什么走向成功的秘訣,而恰恰在于他們在失敗面前不唉聲嘆氣、不悲觀失
望。大發明家愛迪生經過6000余次的失敗,最終才發明了電燈,給世界人民帶來了黑夜
中的光明。他在總結這段活動時說:“我對電燈問題,鉆研最久,試驗最苦,但是從未
灰心,更不信它試驗不成!失敗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著名藥物學家歐立希發明一
種名叫砷礬納明的新藥,這種藥能夠治療梅毒病和昏睡病。他在試制過程中,遭受過


605次失敗,這使他痛苦萬分,但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繼續堅持試驗,終于在606次實
驗中取得了成功。因此,歐立希把這種新藥命名為“606”。一盞電燈要試驗6000多次,
一種新藥要試驗606次,這中間經歷了多少艱辛!然而,最后的成功正是孕育在千百次
的失敗之中。其實,成功與失敗并沒有絕對不可跨越的界限,成功是失敗的盡頭,失敗
是成功的黎明。失敗的次數愈多,成功的機會亦愈近。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鐘來訪的客
人。成功與失敗的差距只在完全做對一件事情和幾乎做對一件事情。
其次,錯誤和失敗是對人的意志的嚴峻考驗。不明智的人,在成功面前就會驕傲自
滿;清醒的人,在失敗面前更能鍛煉自己的意志。我們在逆境中的表現是對我們是否成
熟和氣質優劣的最好的檢驗。真理在燧石的敲打下閃閃發光,失敗就是錘煉人意志的燧
石。那些獻身于人類偉大事業的創造者,在接連不斷的挫傷和失敗面前,不但沒有被壓
倒,反而變得更加堅強,表現出了堅定不移向著既定目標前進的英勇氣概。
一次歡樂的體會不可能永恒存在,它是有始有終的,那么當歡樂的體驗消失后,多
少總會有不快的事情出現,甚至是一些大的痛苦出現。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歡樂之后
出現意外,也是基本的生活規律。當然,也有極少數的人,會福星高照,連著走運,令
人羨慕不已。不過這是極其罕見的,它往往只存在于人們的幻想里,或者是文學作品之
中。即便是現實生活中有一個半個,那么這種好事也不能伴隨其終生?;虼蠡蛐〉耐纯?
總會出現在他的生活中。煩惱、苦悶、不順心的事,遲早會出現,這是由生活的本性所
規定的,也是生活本性的表現。
從上述的角度講,在人的一生中,痛苦與快樂是交替出現的,這二者有其一必有其
二,相互轉化,相互襯托,相互補充心理上的空白。痛苦與歡樂構成人生的節奏。貝多
芬在給別人的信中曾這樣說:“我們這些具有無限精神的人,就是為了痛苦與歡樂而生
的。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能得到歡樂。”所以,盡管人們極力追
求幸福,追求快樂,同時人們極力躲避痛苦,但是人生有痛苦則是無論如何也躲避不了
的事。人們能夠做到的,只是如何縮短痛苦,減少、避免那些由于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
痛苦。而在遇到痛苦之后,則力求化解痛苦,爭取幸福。
從情感上講,痛苦是人人所厭惡的。肉體上的痛苦,或者使人疼痛難忍,或者給人


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有一些肉體上的痛苦,還會給人帶來心靈上的創傷。靈魂中的痛
苦,較之肉體上的痛苦,對于人來說,是更加難以忍受的。它或者是自我的譴責,無盡
的悔恨,痛不欲生;或者是感到人生的艱難,懷疑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或者是處于一種
難堪的境地,進退不能,左右不得;或者是受到外在的壓力,使人感到自己沒有任何前
途;或者是心中不平,使人倍感不公。諸如此類的痛苦,是任何人都極力想要避免的。
然而從理性上來看,痛苦不完全是人生的仇敵,不能把它視為絕對的惡事。應當看
到,那些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痛苦,是有雙重品格的,它既是人生中難以完全避免的,
也是人在爭取幸福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動力。因為推動人們奮斗的力量,不僅僅
是對幸福的渴望,同時還有痛苦對人的刺激。人們厭惡痛苦,就會為擺脫痛苦而奮斗。
從歷史上看,只有那些處于重重壓迫之下,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階級、人群,才會起
來鬧革命,為爭取起碼的人生權力而斗爭;
對于一個人來說,擺脫痛苦的欲望比獲得幸福的欲望會更強烈。
幸福對于處于痛苦之中的人來說,常常是一種奢望,人們往往是以擺脫痛苦為第一
步。由于事物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痛苦的擺脫,在一定的意義上講,就是進入了幸福的
境界。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許多生活在邊遠山區、經濟落后的農村的孩子,其刻苦學
習的精神,遠比一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富裕家庭中的孩子要強。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
看到農村的環境、生活條件,比起大城市來說,要艱苦得多。他們強烈的要求變換自己
的生活條件與生存環境。而在目前來說,實現這一目的的最可靠、最直接的辦法,就是
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大學。大城市的孩子,在其學習的動力中,沒有變換生存環境這個
動力,如果他再沒有更加崇高的理想,那么其學習的勁頭,當然就無法跟那些農村的、
窮困山區的學生相比了。
這種現象表明,痛苦、艱難,其本身雖然不是構成幸福的條件,但是,它是促使人
們奮發努力的一種力量來源。這就是中國古代所講的“窮則變”。毛澤東所說的“窮則
思變”也是這樣種思想的發揮。古代的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患”就
是艱難困苦,不堪忍受;“安樂”就是安逸舒適,快樂愜意。“生于憂患”,就是困苦
磨煉了人的意志,催人奮發向上,使人生命力頑強,朝氣蓬勃。“死于安樂”,就是說


安逸舒適的生活,會消磨人的志向,使人貪圖享樂,懼怕艱苦,不思進取,從而使人失
去了生存能力與旺盛的生命活力。自古以來,有多少花花公子就是由于貪圖安逸,坐吃
山空,最后貧困潦倒,以至于死無葬身之地。而那些窮苦人家的孩子,自小就在與艱難
困苦的斗爭中生活,患難給了他們以堅強的意志,困苦使他們變得勤勞聰明,他們的物
質生活是貧乏的,然而其內心是充實的。他們也許成就不了什么大事業,但他們是堂堂
正正的人,至少他們不會禍害百姓。
德國的哲學家包爾森說:“幸福、成功、走運,對品性是一種危險,最后,對幸福
本身也是一種危險。”他引用《浮士德》中的話說:“享受使人退化”。在他看來,
“逆境、失敗和受苦使人得到訓導、加強和凈化,不幸鍛煉了意志,能忍受困苦的意志
在壓力下變得堅韌和強健起來。它也給了我們以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的耐心,訓練了我
們考驗和測試自己各種力量的能力,使我們節制我們的要求,……”。
包爾森講的這一番道理與孟子講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包
爾森講的更加具體,更加重視艱難痛苦對人的心靈的訓導、純潔作用。我們說,痛苦對
于一個人來說,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痛苦可以使人頭腦清晰,使
人正確認識自己,使人總結經驗教訓;
痛苦可以使人認識到在平常狀態下,尤其是在處于幸福狀態下無法認識到的問題。
在這個意義上講,痛苦恰恰是一劑治療靈魂疾病的良藥,它可以使人清醒地思考人生的
苦樂,認識人生的價值、意義,認清社會上的各種在平時認識不到的問題。
幸福是人企盼的,但幸福也有兩重性。在中國人的俗話中,有這么一句話:“沒有
吃不了的苦,卻有享不了的福”。其意思是說:人們忍受苦難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不
論有多么大的困苦,都可以千方百計去克服。但是優裕的生活條件、事業上的順利、追
求的滿足,對于某些人卻是受用不了的。一些人在艱難困苦的境遇中,不會做出什么不
好的事,而在優裕的條件下、或是在順利之中、滿足之中,卻出了一些不應當發生的事。
順利、追求的滿足,會使人自高自大,傲慢,膽大妄為,對別人不尊敬,為人變得尖刻,
盛氣凌人,不可一世。靈魂中的這類疾病,是很難治愈的。如果在這種時刻,經歷到人
生的磨難,那么痛苦也許能使他清醒一些。如果能因此認真反省,改過遷善,則可以使


其以后免除此一類的挫折,走上幸福的坦途。
人生之路并不是坦途一條,獲得幸福之路也不是通暢無礙的。人生有順逆境之分,
幸福的取得也有難易之分。但不管在怎樣的條件下,人們都不應放棄對幸福的追求。在
順境中,人們以舒暢的心情謀求幸福,在逆境中,人們依然應當堅韌不拔,矢志不渝地
追求幸福。幸福既可以在順境中順利地實現,也可以在逆境中艱難地獲得。
一般來說,人們都希望一生順利,平安地獲得幸福。但現實往往并不盡如人意。人
的一生中,既會有得心應手的順境,又會有困難重重的逆境。我們爭取處在順境中,但
也不應該害怕逆境帶來的磨難,而應該公證地看待順逆境。順境固然有利于事業的成功,
逆境卻能磨礪人的意志,激發人們克服困難,頑強進取。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雨地襲
擊;飽受風浪考驗的海鷗卻能夠搏擊???。處在順境中的人也許會虛度一生,處在逆境
中的人卻能夠頑強奮進,取得輝煌的成就,獲得更大的幸福。
相對而言,處于順境中是幸運的,陷于逆境中是不幸的,是一種厄運。但幸運的好
處是應當希望的,而厄運的好處是應當驚奇嘆賞的。許多奇跡都是在厄運中出現的。用
平凡的話來說幸運所生的德性是節制,厄運所生的德性是堅忍。在理論上來講,后者是
一種更偉大的德性。幸福是《舊約》中的福祉;厄運是《新約》中的福祉;而厄運所帶
來的福祉更大。幸運并非沒有恐懼,厄運也并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
在逆境中有安慰與希望,人們只要抓住這種希望,并把它當作動力,就能夠在逆境
中崛起。在逆境中善于自處,鍛煉自己的意志,就能夠在逆境中奮起,越王勾踐在國破
家亡之后,臥薪嘗膽,用艱苦的生活來磨練自己的意志,結果十年后一舉滅吳。當然,
逆境確實容易使人消沉,喪失斗志,自認倒霉,結果跌倒后再也無法站起來,順境有利
于人們在良好的環境和心態下自由地正常發揮自己的才能,但也可能僅僅是正常而已,
也許有時連正常都達不到,因為順境容易消磨人的斗志,使人養成懶惰的習慣,從而平
平常常,無法杰出。因此對順境和逆境的辯證看法應當是,順境會使人們獲得幸福,但
也容易使人在得到暫時的幸福后不再有所追求;逆境會影響人們正常地實現幸福,但如
果保持堅強的意志,奮力拼搏,頑強奮進,也許能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超常發揮,獲得
更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幸福。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
世傳《呂覽》;
韓非囚素,《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即
使司馬遷本人,也是由于遭受“李陵之禍”,身陷逆境,但他并沒有消沉,才寫下了千
古杰作《史記》。我們可以想象,他從逆境、困厄中奮起,終于寫出了不朽名著——
《史記》。
既然順境有利于人們正常發揮自己的才能,那么,人們應該珍視順境,在順境中奮
勇前進。“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人們處在順境中可以借風使力,更有
效地為社會作貢獻,在實現社會整體幸福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幸福。
人們常說,溫室里培育不出參天大樹,順水中鍛煉不出杰出的舵手。因此,在順境
中,人們依然必須有堅強的斗志、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目標。因為一個人的目標越高,
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否則就很難有所發展,因為,在順境中人們
經受鍛煉的機會相對減少,甚至缺少必須正確審視自己及周圍環境的機會,以便總能保
持良好的心態,使順境能夠持續、永久。
人處于順境中,并不意味著不須努力就能成就一切。在順境中相對來說人們會較少
遇到障礙,較容易取得成功,但千萬不能因此便否認潛藏的逆境、暗礁,有時,順境也
會因各種原因而中斷。所以,在順境中必須作好隨時應付逆境的準備。只有保持清醒的
頭腦,端正態度,有崇高的追求,才能使幸福更長久。
順境為人們發揮才智和能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這種條件本身只是為人們實現幸
福提供了可能性,至于能否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那就要看人們的努力和奮斗程度了。
因此,人們在順境中更應該抓住機遇,奮勇前進,獲得幸福,而決不能讓順境和機遇從
自己身邊白白遛掉,浪費青春,浪費年華。
貝弗里奇說:“人們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處于逆境情況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
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人們可以把逆境當成動力,激勵自己
頑強地奮起,去爭取幸福。
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都是在逆境中頑強工作并作出成就的。卓越人的一大優點就是,
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比如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就是曹雪芹在身
處逆境的情況下寫成的。他在親自經歷了“赫赫揚揚”達百年之久的官僚貴族家庭急劇


敗落的變化之后,看到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盛衰輪替以及無可挽救的命運,深感自己生不
逢時,懷才不遇,決心寫出一部前無古人的傳世小說。但身陷逆境的曹雪芹遇到的是今
天我們難以想象的困難。在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唯一“正路”是讀經書、考科舉,寫小
說被認為是“不肖”、“不才”的行徑。當時又是清朝文字獄盛行的時期,在寫作中稍
有不慎,就會觸怒統治階級,輕則充軍流放,重則滿門抄斬,甚至株連九族。那時候除
缺吃少穿等物質生活上的困苦之外,特別受不了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上層統治者和文人
學士,又習慣于從小說中捕風捉影,猜度其中“影射”什么,揭了哪家陰私。而曹雪芹
寫的恰恰是一部“怨世罵時”的書,遭到了族人的不滿和統治者的猜忌。除了二三好友
支持他外,世人都認為他是“傻子”、“瘋子”。統治者甚至用拆毀他的房屋,令他幾
度搬遷來阻止他的寫作活動。面臨這樣的逆境,曹雪芹沒有消沉退卻,而只從中吸取動
力,更加努力地進行寫作。曹雪芹正是把逆境當成動力,才沒有被饑餓嚇倒,也沒有因
缺錢買紙而停筆,更沒有因窮困潦倒、備受欺凌而草率寫作。他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
《紅樓夢》的寫作上,逆境中“披閱二載,增刪五次”,終于寫出了令世人稱頌不已的
《紅樓夢》。
曹雪芹生前盡管沒有得到更多的物質享受,但他卻從《紅樓夢》的創作中得到了無
限的滿足和幸福。他死后,人們更是給予了他應有的榮譽。
被譽為“天空立法者”的德國杰出天文學家開普勒,同樣是把逆境當成動力,發憤
努力,才取得了杰出成就的。開普勒是哥白尼日心學說的忠實信徒,他沉湎于天文學方
面的研究之中,并且寫出一本題為《宇宙的奧秘》的書,但在那個宗教迷信盛行、科學
是卑女的年代,他遭到了天主教的辱罵、威嚇和迫害,幾乎陷于孤立無援的境地。盡管
丹麥天文學家策谷·布拉赫去世了。這對處于逆境的開普勒來說,不論是在精神上或在
生活上都是沉重的打擊。在貧困、饑餓、疾病纏繞折磨開普勒的同時,宗教裁判所也攻
擊這個哥白尼的信徒,把他的著作視為“異端邪說”,列為禁書,予以銷毀,甚至威脅
要處死這個異教徒。
身陷逆境的開普勒并沒有因貧困、疾病、教會的迫害以及其他的不幸而倒下,他把
逆境當成一種動力,在科學事業的天地里勇敢地拼搏,終于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


為后人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我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時代,雖然不會遇到曹雪芹、開普勒這樣的巨大不
幸,但也會遭遇逆境。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被逆境所困擾,而要勇敢地把逆境當作動力,
磨練自己的意志,并在逆境中開拓自己的未來,增加自己的見識和智慧,增強處理問題
的能力。這樣,人們就不會在逆境中消沉,而會在逆境中奮進,并獲取來之不易的成功。
我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在社
會主義事業中,要想不經過艱難曲折,不付出極大的努力,總是一帆風順地得到成功,
這種想法,只是空想,。俄國19世紀的偉大思想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歷史的道路不
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
橫渡沼澤,有時越過叢林。歷史的發展告訴人們,革命事業的勝利不可能一帆風順,一
切順利,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必須通過克服,戰勝挫折來爭取成功。同樣,在人生
的征途中,在幸福之路的行程中,經營者在創業的道路上,也會遇到各種形式的困難和
挫折,必須戰勝挫折,才能贏得勝利,獲得幸福。
人們由于主觀的原因和客觀條件等因素,會在追求幸福的路途上遭遇各種挫折,也
就是說,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思維方法、知識結構、所受的教育等方
面的原因,又有客觀環境條件方面的原因。我們對此必須有充分的認識。認真地分析和
對待它,并從而戰勝它,這是獲得幸福的重要保證。
德國著名化學家、鋁和鈹兩種元素的發現者維勒雖然猜測了墨西哥生產的這種褐色
鉛礦石中可能含有一種新元素,但他因漫不經心,沒有循此鉆研下去,所以造成了科學
發現中的挫折。而肖夫斯特姆在猜想的基礎上做一個有心人,抓住問題不放,終于找到
了一種新元素,取得了科學發現的成功。肖夫斯特姆的老師推齊利阿斯曾經用以下生動
的語言,講述了釩的發現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遙遠的北方有一位美麗的女神,叫
凡娜吉斯。一天,有人來敲她的門,敲得很輕,聲音里帶點猶豫。這時女神正躺在安樂
椅上。她想:“讓他再敲一會兒吧!”可是,不一會兒,敲門聲消失了。女神感到很奇
怪:“這個客人到底是誰呀!這樣有禮貌,這樣猶豫不決。”她奔到窗口一看,只見敲
門的客人已經走了。女神說:
“啊,原來是維勒,他是這樣漫不經心,讓他空跑一趟吧!”過了不久,女神又聽


到了敲門聲。這個人敲得很熱心,很堅決,耐心地敲了很長時間,一直敲到女神動了心,
開門迎接他。這位客人又是誰呢?他就是我的學生肖夫斯特姆。女神愛上了他,他們結
了婚,生一個兒子叫“凡那吉”——釩,這就是1831年瑞典化學家肖夫斯特姆發現的一
種新金屬元素。
鑒真東渡日本的事例,更形象地說明了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公元743年,
鑒真第一次東渡,正準備從揚州揚帆出海時,不料被人誣告與海盜串通,東渡未能實現。
同年年底,鑒真和同船856人第二次東渡。剛一出海,就遇到了狂風惡浪,船只被擊破,
船上水沒人腰,這次東渡又告失敗。鑒真修好船后,到了浙江沿海,又遇到狂風惡浪,
船只觸礁沉沒,人雖上岸,但水米皆無,他們忍饑挨餓好幾天,才被搭救出來,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