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二区在线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久久精品99久久_av中文一区

聚光燈下的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變與不變 | 2020年度盤點

來源:767股票知識網 時間:2021-01-04 12:05:04 責編:767股票 人氣:

2020年,疫情的爆發讓醫藥生物行業站在了聚光燈下。年初以來(截至12月31日收盤),申萬醫藥生物板塊累計上漲51.10%,跑贏滬深300指數23.89個百分點,在申萬28個一級行業中排在第5位。就行業本身,在政策、產業、資本等方面既有變化又有延續。

疫情加劇市場波動 催生行業新變化

2020年,突發的疫情是最大的變量,對醫藥生物行業亦是如此。概括而言,疫情對醫藥生物企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與企業經營直接相關的影響,最直觀的表現為業績的分化。其中,與防疫相關的防護用品及診斷試劑企業營收和利潤大幅增長,如圣湘生物(118.18 +3.71%,診股)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超過10倍,歸母凈利同比增長超過100倍,振德醫療(64.48 +2.91%,診股)、英科醫療(167.77 -0.23%,診股)、碩世生物(187.12 -2.71%,診股)、達安基因(34.95 +1.90%,診股)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均超過3倍,歸母凈利同比增長也均在10倍以上。與此同時,部分業務與防疫無關的企業上半年經營受影響比較大,但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三季度逐漸恢復。

二是二級市場的股價和估值。受疫情影響,年后首個交易日,醫藥生物行業50多只個股在A股3000多只個股下跌的大潮中逆勢漲停,并且多只個股在此后隨著國內外疫情的變化大幅波動。其中,較為明顯的是年初防護用品、診斷試劑以及與疫情防護相關的器械企業,以及此后與新冠疫苗相關的企業。這些企業股價基本經歷了從大漲到回調的過程,部分企業迎來了估值的重塑。整體而言,與疫情防控高度相關的醫療器械和生物制品板塊表現較好。其中,醫療器械板塊2020年累計上漲83.82%,在102個申萬二級行業中排在第8位,生物制品板塊2020年累計上漲69.77%,在102個申萬二級行業中排在第11位。

三是加速技術進步和改變產業格局,這是更長期的影響。比較顯性的是,疫情加速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其中的一個體現是加快線上診療與醫保支付的打通。年初至今,有多家互聯網醫院落地,且天津、浙江、廣東、江蘇、四川等地區已有定點醫療機構將常見病、慢性病的線上復診納入醫保。此外,疫情為中國疫苗產業崛起帶來機會。長期以來,我國疫苗工藝相對歐美等發達國家有比較大的差距,但在此次疫情中,中國布局5條技術路線,疫苗研發進展整體領先。而從全球來看,疫苗加速了技術的進步,如mRNA技術在新冠疫苗中的應用等。

政策趨勢延續 醫保控費依然為主旋律

拋開疫情影響,2020年醫藥生物行業依然處于變革之中。其中,政策方面延續了此前的趨勢,醫保控費依然是主旋律。幾個核心關注點如下:

一是帶量采購的常態化推進。自2018年底“4+7”城市帶量采購試點開始以來,國家藥品集采經歷了“4+7”擴圍、第二批、第三批,目前已經推進到了第四批,2020年是加速落地的一年。其中,第二批國家藥品集采文件在2019年底下發,2020年1月17日在上海開標,并在4月起相繼落地;第三批國家藥品集采文件在2020年7月下發,8月20日開標,并在近期開始落地。以上幾批集采藥品平均降幅均超過50%。12月17日,第四批國家藥品集采文件也已正式下發。與此同時,各省市的集采也紛紛推進。

配合帶量采購政策,在此前口服劑型的基礎上,化學藥品注射劑仿制藥一致性評價也在2020年正式啟動。其中,山西省首批21個注射劑帶量采購率先落地,此后國家藥品集采中也陸續納入注射劑,這也意味著千億規模的化學注射劑市場格局將加速重構。

除此之外,2020 年 10 月《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文件》的發布拉開了國家層面高值耗材帶量采購的序幕。此次意向采購共涉及12家中外企業以及27個產品,首年意向采購總量約為107萬個,占全國使用量的80%,最終10款產品中選,均價從1.3萬元降到700元,平均降幅超過90%。

二是醫保談判。2020年醫保談判于12月14日~16日進行,涉及162種藥品。12月28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0年)》正式公布。結果顯示,119種藥品談判成功,平均降價50.64%。被納入談判的藥品中,包括2020年8月17日前上市的新藥,以及PD-1等近幾年集中上市的抗腫瘤藥物。

三是DRG和DIP(按病種分值付費)的推進。自2019年《關于印發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國家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國家醫療保障DRG分組與付費技術規范》和《國家醫療保障DRG(CHS-DRG)分組方案》下發之后,國家醫保局于2020年6月、10月和11月相繼發布《醫療保障疾病診斷相關分組(CHS-DRG)細分組方案(1.0版)》《關于印發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DIP)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以及《關于印發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不斷推進改革進程。DRG和DIP的推進,是醫保支付端的重要改革。隨著試點的推進,或將加速落地。

行業繼續分化 創新升級誰突圍?

2020年,醫藥生物行業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行業延續分化趨勢。一方面受疫情影響,與防疫相關的器械和藥品銷量大增帶動企業營收和業績大幅增長,另一方面政策落地所產生的效應繼續深刻影響行業格局。

從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三季報數據來看,排除部分未盈利上市企業和ST企業,前三季度營收增長超過50%的企業有30家;與此同時,超過150家企業營收同比出現下滑,其中20余家企業營收下滑超過30%。利潤端,前三季度歸母凈利同比增長超過50%的企業有78家,與此同時歸母凈利出現下滑的企業也多達130多家。

從細分領域來看,醫療器械企業表現明顯較好。前三季度營收增長超過50%的30家企業中,醫療器械企業有21家,占比達到70%;前三季度歸母凈利同比增長超過50%的78家企業中,醫療器械企業有37家,占比接近50%。

聚光燈下的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變與不變 | 2020年度盤點

制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聚光燈下的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變與不變 | 2020年度盤點

制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從整個行業來看,創新升級是核心。自2015年以來,醫改政策密集出臺,藥品及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中國加入ICH(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國際協調會議)、MAH(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實施等系列舉措為企業創新提供了更好的環境,企業創新活力被釋放。與此同時,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藥品及高值耗材帶量采購等倒逼企業創新。

國家藥審中心于2020年7月發布的年度藥品審評報告顯示,2019年藥審中心受理1類創新藥注冊申請共700件(319個品種),品種數較2018年增長20.8%。其中,受理1類化學藥創新藥注冊申請573件(219個品種),品種數較2018年增加了39.5%。219個品種中,國產化學藥創新藥注冊申請為144個,較2018年增加29個。受理1類生物制品創新藥注冊申請127件(100個品種),件數較2018年增長3.3%。

2016-2019年化學藥創新藥注冊申請受理情況

聚光燈下的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變與不變 | 2020年度盤點

來源:2019年度藥品審評報告

創新升級還體現在licence-out(對外許可)方面。近幾年,國內醫藥企業創新藥Licence-out在數量和金額方面均呈現增長趨勢,其中2020年更趨明顯。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中國創新藥licence-out數量達到近20個,其中包括恒瑞醫藥(111.47 +0.01%,診股)PD-1單抗(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以8775萬美元授權韓國CG公司,復星醫藥(53.86 -0.24%,診股)旗下復創醫藥BCL-2選擇性小分子抑制劑FCN-338以4.4億美元授予禮來,華領醫藥首創糖尿病療法 dorzagliatin以近45億元人民幣授權拜耳等。

從企業端來看,受一致性評價及帶量采購等政策影響,仿制藥的利潤率被大大壓縮,老牌醫藥企業加速創新轉型,一批生物科技公司在資本的助力下快速成長。創新藥及創新藥產業鏈、創新器械等以較高的成長性獲得市場青睞。創新藥企業中,2020年的一個重要特點是Biopharma被越來越多地提及,主要是部分Biotech經過前期沉淀綜合實力越來越強。Big Pharma、Biopharma、Biotech憑借各自優勢快速發展。創新藥產業鏈中,盡管受疫情影響,但藥明康德(135.10 +0.28%,診股)、泰格醫藥(159.99 -1.00%,診股)、康龍化成(125.88 +4.55%,診股)、凱萊英(299.14 +0.00%,診股)等CRO或CMO/CDMO等創新藥服務企業整體保持良好增長,且市場認可度較高。而醫療器械方面,醫療新基建、進口替代等帶來需求端的增長,隨著高值耗材領域帶量采購的推進,行業分化將加速,自主創新、高端升級是趨勢。

與此同時,創新升級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并引發一些思考,如創新藥領域部分熱門靶點扎堆嚴重、同質化明顯,中國醫藥(14.34 +0.07%,診股)創新如何從跟隨走向引領等。

資本助力延續 IPO及再融資活躍

2020年,醫藥生物在IPO方面的主要看點依然是港交所和科創板。2018年港交所18A推出以及2019年科創板的落地,為醫藥生物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了更寬松的環境。2020年,疫情并未阻止醫藥生物企業的上市熱情。港交所方面,諾誠健華等“嘗鮮”云敲鐘,泰格醫藥等二次上市,醫藥生物企業赴港IPO數量達到22家,超過2018年的17家和2019年的18家;首發募資總額超過800億港元,亦較2018年和2019年有明顯增加。科創板方面,醫藥生物企業IPO共28家,無論是在2020年A股醫藥生物企業IPO還是在整個科創板IPO方面占比均較高。這其中,上交所在年初表示,支持鼓勵與疫情防控相關的科技創新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相關企業申請材料齊備的即報即受理,進一步加快了相關企業的上市進程。如圣湘生物,從申報獲受理到正式掛牌上市用時不到6個月。

此外,創業板注冊制改革的落地,也為醫藥生物企業IPO提供了更多選擇。據深交所網站披露的信息,目前有20多家醫藥生物企業上市申請處于審核階段。

再融資方面,受再融資新規落地以及疫情等影響,醫藥生物企業表現活躍。以增發為例,統計顯示,A股醫藥生物行業(申萬)2020年披露增發預案的企業達到78家,數量空前。其中,15家企業已實施完成,藥明康德、安圖生物(145.19 +0.01%,診股)、人福醫藥(33.51 -1.09%,診股)、凱萊英增發募資金額分別達到65億元、30億元、24億元和23億元。

聚光燈下的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變與不變 | 2020年度盤點

制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總體來看,2020年醫藥生物行業在政策方面基本延續了此前的趨勢,醫保控費是核心。與此同時,資本持續助力,創新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疫情、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行業持續分化,并且隨著醫改的持續深入推進,未來這種分化將更趨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