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二区在线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久久精品99久久_av中文一区

原創4年搞了700億債務還不了,踢爆兩個潛規則

來源:767股票知識網 時間:2020-07-28 10:27:25 責編:767股票 人氣:

原創4年搞了700億債務還不了,踢爆兩個潛規則

01
1999年的時候,中國搞了一個大動作,就是軍隊撤離商海,一大堆軍企轉交地方,其中軍事科學院的工程局,被劃給了中科院,改稱中科建。
這個機構是干嘛的呢?
他們一直干的是部隊營房建造和國防建設業務,其實就是個建筑公司。在劃轉中科院之后的最初十幾年里,中科建只做建筑施工承包,因為公司資質好,也不缺項目,所以日子一直過的很安逸。
2014年,改變公司命運的一年來了!
這年公司發生了兩個大事:
● 1、搬總部,以前公司總部是在北京中關村(000931)的中科院,這一年,總部搬到了上海;
● 2、換領導,2014年10月1日,新的領導班子在這天成立了,顧瑋國由副總經理崗位升任為總經理。
這時候中科建是個什么情況呢?
大家可以記下這幾個數:2014年末,中科建總資產61.61億元,總負債是37.14億元,資產負債率60.29%,還比較正常,這時候中科建的子公司有7家。
以此為起點,中科建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四年”、“不平凡的四年”、“不作不死的四年”,到2018年公司怎么樣了呢?
1、先說業務吧,以前只干建筑,現在把業務滲透到了房地產新材料、城市配套服務、文旅、貿易、能源甚至汽車和生物制藥……,幾乎所有的熱門業務都沒錯過;
2、與這種業務爆發相匹配,中科建旗下有各級控股、參股公司448家,中科系的另一個運營主體中科建飛還有42家子公司;
3、當然,干這些事需要錢,中科建本身是沒這么多錢的,只能靠借貸,這四年總共借了700億增加了十幾倍。
大干快上,一般都沒啥好結果,中科建也是一樣,狂飆突進的四年,沒有把公司做大做強,反倒是在2018年債務爆雷,留下了一地雞毛,處理了兩年都沒搞清楚。
這一切都是怎么發生的呢?
02
中科建只是一個擁有200多人的公司,靠自己要同時進行這么多的項目基本不可能。
他們用的是兩個辦法:
● 1、收購,2014年那會各種杠桿、影子銀行玩的不亦樂乎,一堆堆的錢四處亂竄,中科建資質極好,成了很多資金的目標,紛紛找上門來,這么多錢涌進來,那何不迅速做大呢?所以公司不斷通過杠桿借錢搞收購。
● 2、但光靠收購也不可能在四年時間搞到400多家公司的規模,這可是三天一家公司的速度啊,盡調都搞不完,其實大量的公司都是用的掛靠方式成為了“中科系”。
年輕點的人估計都不知道啥叫“掛靠”,其實這個模式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大量民企為了利用國企的名分、資質和政策待遇,主動、被動地掛靠在國企或集體企業下面,這已經成了一個業內都知道的“潛規則”,看起來被掛靠的企業只用出個名義就能收到“掛靠費”,實際出資和經營都是掛靠企業自己的事,這不挺好的嗎?
如果僅僅老老實實干事可能問題不大,但真要借錢還不了,那被掛靠的公司也脫不了干系。
中科建下面的大量公司都是這類,他們在各地以“明股實債”的方式把好多民企“并入”了中科建,但都有另外的實控人,之所以愿意掛靠,主要是為了中科建的資質,方便參加工程項目招標、進行融資,畢竟國企對外資源協調能力更強,也更容易得到項目。
靠這一個辦法,中科建才有機會進入那么多領域。
但這里面也藏著一個大雷,中科建最后就是被它搞死了。
03
這個大雷是什么呢?
這些公司進入中科系,肯定要把掛靠資源最大化的利用,最直接的,就是借錢,它們以中科建名義進行融資,融到的資金卻實際由分公司和子公司使用,掙到錢大頭歸自己,一旦不能如期償還,面臨財務危機卻是中科建。
這么一個畸形的機制只能促使大家迅速搞錢,四年時間,大家一起把負債搞到了700億的規模。
這其中,除了中科建自身為了“借新還舊”或者“收購項目”需要大肆融資外,原本渴求資金的一些民企掛靠在中科建旗下后,便開始利用這塊金字招牌瘋狂融資。
瘋狂到什么程度呢?
銀行貸款、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 PPN 、售后回租、債權轉讓回購、信托、私募、p2p,甚至民間借貸……只要能融到錢的方式,不論價格如何,中科建的公司都敢用;
借錢的對象,從國內的大銀行、國外的摩根斯坦利到自然人,合適的錢都借;
借錢的時候好像也不太考核成本,旗下有個子公司曾以超過72%的年化利率向另一個公司借款,還有個公司以日0.23%的利率向個人借錢,算下來年化利率接近84%了。
看到這,你可能就納悶了,中科建最后是脫不了責任的,為啥放縱這些下面的公司這么玩?
有知情人就揭秘了:這是因為中科建對部分分公司、子公司并不具備實際控制力,不掌握其經營、財務狀況,不知情怎么管呢?
這種說法在公司重整期間也被印證了,按常理,重整管理人在進駐中科建的第一個工作就是把大大小小的旗下公司的印章證照都接管了,但實際情況很不理想,收回印章總計89枚,證照57份,也就是說,近八成的旗下企業不肯交章、不肯交財務報表。
人家也有理由——我們只是掛靠,實際經營和有關資產都與中科建沒有關系,他不行了,你不能把我的資產收了還債啊!
這就是這個事情的復雜之處了:掛靠的企業太多,一些公司整出了700億的債務,但還有很多活得挺好的掛靠企業,你要用這些企業的資產去填坑,這些企業能干才有鬼了。
04
當然,中科建淪落到現在的處境,真不光是因為不靠譜的掛靠公司,它自己也不是個省油的燈。
對收購公司、掛靠公司的管理一團亂麻,這個已經不用贅述了,別人用他的名義大筆借錢,他還毫不知情,這不是心大,這有瀆職的嫌疑了。
今年4月中科建預重整案開了第一次債權人會議,當時管理人一共收到740份債權申報,涉及債權人2035名,涉及總金額接近700億元,不過這700億元的申報額中,有將近500億元還未能找到中科建相應的臺賬對應,可以想想這其中有多亂。
中科建自己的業務也是一地雞毛。
最典型的是2015年的“美吉特項目”,這也是公認的中科建由盛轉衰的分水嶺,當時中科建旗下的中科建飛以自有資金搭配杠桿融資收購了上海周邊多個項目,其中的重頭就是昆山美吉特工業博覽城,據說為此花了100億。
但那時候媒體就曝出了這個項目其實是個爛尾樓,不具備太多的投資價值,中科建內部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但公司最終還是決定出手,他們原本計劃買完了再將其抵押給金融機構,獲取貸款用于物業裝修、招商、租金支付及日常運營,餅畫的挺好,但人算趕不上天算,這個項目沒有起死回生的運氣,直到現在也是門可羅雀,基本沒什么商鋪、人流。
《中國經營報》采訪了一個內部人士,說是“時任中科建飛法定代表人申永亮與美吉特集團董事長許斌同是溫州人,兩家公司的股權交易非常快,連盡調工作還沒做完就收購到了集團旗下。最終該項目不斷失血,也成為拖垮中科建設的一個關鍵點。”
中科建飛為了完成這個收購,還發了一個ABS計劃,沒多久就收到了江蘇證監局的警示函,認為他們“提供虛假材料、侵占損害專項計劃資產、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問題太多了……
05
為了能借到更多的錢,搞到更多項目,中科建自己也很拼。
因發債需要,中科建曾委托一家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然后一名注冊會計師去現場工作了3天,完成了122億元的資產審計。
這個速度把很多業內人士驚著了,有經驗的會計師說,發債審計主要針對企業的財務數據,包括財務報表、各類票據、合同等資料,122億元的資產,即使由20人左右的審計組,也至少需要花幾個月時間……
內部人士也說了,公司對“三重一大” 重大事項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項目投資決策、大額資金使用 事項的討論,基本流于形式,基本就是問問“大家看看有沒有意見,沒意見就簽了”,沒有介紹、沒有討論,非常隨意。
而這種隨意的管理背后到底有啥玄機,這就需要審計、調查部門進一步的深挖了。
按理說,一個管理松懈,估計kpi也不嚴格的公司,為啥大家都跟打了雞血一樣拉項目、拉錢?
除了前面說的掛靠公司要套利的原因,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金融潛規則,那就是“回扣”!
咱們用一個已裁決的案例一講大家就都清楚了。
朱x是中科建下面一個子公司的投融資部經理,這個朱x通過中介劉x的介紹,順利找到一個機構融資3億,按照規矩,子公司給了劉x中介費1800萬,劉x拿到錢后以“中介咨詢費”的名義返還給朱x個人600萬元。
很多人一輩子也掙不了600萬,對于他們來說很輕松。
這種“介紹費”養肥了鏈條上的很多人,中科建不少幾億元的融資,都被要求向第三方中介支付高達數千萬元的財務顧問費,這筆錢哪些人是受益者就不得而知了。
在業績和利益的驅使下,這幫人在很短的時間內搞了一個超級大雷出來,讓很多人血本無歸,真該治治了,6月中旬,國家審計署已派審計組進駐中科建,靜待結果吧。

以上是767股票知識網小編幫你收集整理關于“原創4年搞了700億債務還不了,踢爆兩個潛規則”的具體內容,了解更多,請關注767股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