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二区在线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久久精品99久久_av中文一区

[24k99]為何青島、鄭州盯上了同一個人設?

來源:767股票知識網 時間:2020-04-25 09:05:31 責編:767股票 人氣:
決策主力記者:楊棄非 決策主力編輯:楊歡


最近,青島和鄭州常被放在一起比較。
此前2019年GDP數據公布,當了20年“北方第三城”,青島的地位有些松動。后來者是鄭州,2019年鄭州GDP 11590億元,僅比青島少151億元。
巧合的是,城市之間的競爭,既是經濟的競爭,又是文化的競爭。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在《2000年大趨勢》一書中預言:
“在新世紀,文化的經濟意義將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其對地方整體經濟具有乘數效益,將使城市發展大受裨益。”
這兩座北方城市也做出了相同的選擇,將目光聚焦在了“文化”二字:
近日,在打造“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的目標之下,鄭州印發《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其中寫到將“加快推進三年100家以上各類博物館建設,打造城市重點文化‘會客廳’”。
幾乎是同一時間,在青島“15個攻勢”首場質詢會上,青島文旅局局長李蘇滿直言,青島文化設施建設水平在副省級城市中比較靠后,“青島應該有一個文化新地標”。
地域性鮮明的城市文化,對于城市以及城市影響力所及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巨大作用。和不少城市日漸清晰的走紅記憶點相比,這兩個北方城市似乎缺少特色鮮明的文化面貌,此時發力,能否為自己立住“人設”?
01
“一下雪,西安就成了長安,杭州就成了臨安,南京就成了金陵,北京就成了北平,蘇州就成了姑蘇,洛陽就成了神都,開封就成了汴梁……鄭州依然還是鄭州。”
這是鄭州給不少人留下的印象:曾為商朝古都,但與其他古都相比,似乎難以捕捉其古色古香。殘存的古城墻遺跡因為年代久遠不成規模,城中僅有的文廟、城隍廟等古建筑特色并不突出。游客來到鄭州,難免有所疑問:鄭州的文化底蘊在哪?
每每被詬病為“文化沙漠”,總會引發當地人的申訴:鄭州是貨真價實的八大古都之一,甚至有專家建議,其應該位列八大古都之首。
早在1993年,鑒于新晉第七大古都——河南安陽的成功,一份名為“鄭州商城申報八大古都”的倡議書從鄭州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出。倡議書當場得到數十位專家的響應,而后卻石沉大海。
2003年,呼聲再起。在鄭州市政府向中國古都學會正式提交申報材料,并在2004年被宣布確認為第八大古都,最終為長達10年的“長跑”畫上句號。從那以后,鄭州對外的宣傳中,總少不了“八大古都”的標簽。
但申報成功,卻更讓鄭州陷入“有名無實”的爭議。
鄭州歷史文化的“真空感”,源自其城市記憶的間斷。本地媒體曾指出,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鄭州的古都身份才通過新興的現代考古學重新發現。
“出道晚,年紀過大”,不僅缺乏綿延至今的歷史進程,而且3000余年前的商朝故事早已無史料可依,加之工業交通的形象,使鄭州與歷史文化之間有了更深的隔閡。
反映到旅游業上,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許韶立就曾指出,鄭州城市旅游吸引物匱乏,整體缺乏旅游的氛圍。具體而言,人造旅游吸引物數量不多,獨特性差、知名度不高,市區的文物保護單位的分布甚至不比登封、鞏義等郊縣。
讓看不見的文化被看見,鄭州一直在努力,但速度似乎有些慢。
去年,鄭州出臺《鄭州市博物館事業發展 2019~2021 三年行動方案》,計劃用三年時間在全市謀劃建設各類博物館100家以上。此前,鄭州市開放的各類博物館數量僅25家,服務人群覆蓋率明顯偏低。
但與其他文化名城相比,鄭州已落后太多。在2005年非公有資本被鼓勵進入博物館領域后,西安、昆明等城市早已提出“博物館之城”的目標。從數量上看,到現在,西安、成都、北京、上海等城市均擁有100家以上的博物館。
02
看不見的就是不存在,這種迷思也同樣適用于青島
在上世紀之交開埠的青島,外來文化思潮與文化名人接踵而來。1930年,聞一多赴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一職,此后兩年內,他為青島留下了“天堂”的美譽,也帶來了“文化缺失”的質疑。
在梁實秋的《談聞一多》中曾寫道,“青島雖然是一個摩登都市,畢竟是一個海陬小邑,這里沒有南京的夫子廟,更沒有北平的琉璃廠,一多形容‘沒有文化’。”
上世紀90年代,這種說法逐漸成為青島是“文化沙漠”的佐證。當時,青島GDP奮起直追升至全國前十,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質疑:青島文化氛圍,能否支撐起當地人不斷提升的文化需求?
青島因缺少讀書氛圍而被詬病時,本地dl書店如是書店曾對外發聲。作為書店首席薦書員的作家安東認為,青島建制比較晚,風景又比較好,就好像是一個姑娘,長得太漂亮,會被人以為沒有內涵,“其實人家不一定沒有內涵”。
青島大學師范學院的印玲在追溯青島引進外來文化的歷史時也指出,
與其鄰近的濟南等城市相比,青島缺乏古都的歷史基礎,難免讓人產生青島沒有文化的錯覺。與具象的文化設施相比,青島文化引進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濱海文化”風格。但與具體可感的文化實體相比,這樣的文化特色卻很難被察覺。
僅有的文化實體不斷減少,更增加了識別的難度。青島本地詩人王音對此感受頗深,在他看來,在青島老城區改造過程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逐漸消失,進一步抽空了青島已有的文化
如今,青島不得不努力“無中生有”,擺脫“文化沙漠”的印象。
去年,在青島“學深圳趕深圳”的行動中,兩個“文化沙漠”被放在一起比較。青島當地媒體指出,深圳擺脫瓶頸的一個原因是,
“深圳將城市的核心區域、黃金地帶留給文化,并且是數量和體量都極為巨大、充滿設計原創力的標志性公共文化空間,這體現了文化之于深圳的重要意義。”而“對于青島而言,首先是觀念意識上的轉變”。
青島“15個攻勢”首場質詢會上,直面青島文旅活動,特別在文化設施方面的短板,李蘇滿特別提到,青島應該有一個文化新地標,不僅僅是建一個圖書館,而是以圖書、以閱讀功能為基礎的綜合各種文化業態的綜合體。
03
對于鄭州和青島來說,打造“人設”的迫切需要與產業的轉型升級密切相關。
在傳統優勢的工業領域,兩市的增長先后顯示出了些許疲態。青島工業總產值在2015年達到峰值18019億元后,一路下滑至2018年的11389.78億元,3年間“蒸發”了超過三分之一。


反觀鄭州,自2011年開始,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率開始下降,從22.0%一路跌至2019年的6.1%。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月,鄭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3%,降幅之大,不僅顯著高于全國,即便在河南省內18個地市中,位次也較為靠后。


由此看來,對于兩座城市的下一步,第三產業顯得至關重要。
文創產業是第三產業中的支柱性產業。在這方面,青島具有一定的優勢。2018年,鄭州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340億元;而早在2016年,青島文化產業增加值就已達到557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99%。
但與近年來爆紅于網絡的另一座北方城市西安對比,2007年時,西安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已超過5%,到2016年占比更高達7.8%,占比排名居全國第9位。
差距面前,鄭州、青島兩地推動文化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
早在2018年,青島便發布了《關于在新舊動能轉換中推動青島文化創意產業跨越式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三年內,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10%;
同年,鄭州也出臺《鄭州市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2億元專項資金扶持優勢文化產業項目。而在此之前,鄭州已提出到2020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以上”。
按照上述目標,對于這兩座城市而言,都已經到了成果驗收的階段。如何成功撕掉“文化沙漠”的標簽,立住新人設?
在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洪忠看來,只有當城市品牌與當地市民活動、市民文化緊緊聯系在一起,這種品牌才能有根基,不至于停留在“空中樓閣”式的規劃或者藍圖上。
也如李蘇滿所說,“地標也好、爆品也好,網紅打卡地也好,都是產業和業態受歡迎的外在表現,最終還是這個城市發展什么樣的產業。”
767股票知識

以上是767股票知識網小編幫你收集整理關于“[24k99]為何青島、鄭州盯上了同一個人設?”的具體內容,了解更多[24k99],請關注767股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