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二区在线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久久精品99久久_av中文一区

[求購股票軟件源代碼]原油寶迷霧:中行是誰的做市商?由誰來監(jiān)管?

來源:767股票知識網 時間:2020-04-24 17:03:58 責編:767股票 人氣:


“我媽媽68歲了,昨天打電話跟我道歉,說她買銀行理財虧損了。我去她賬戶才發(fā)現是中行的原油寶,她現在只知道9萬的本金沒有了,還不知道要倒賠銀行20多萬呢!”
4月23日,家住北京的李女士表述,自己母親所在的社區(qū)老年群中,還有不少大爺、大媽購買了該款產品,銀行網點此前也有推薦過。母親退休金每月3000多,后續(xù)的欠款要自己替她償還。
“為什么這種本金虧光,還要倒賠三倍的產品能放理財頻道?讓這些平衡性投資者購買高危險的期貨產品恰當嗎?”李女士提出質疑。
美原油05合約4月21日是最后一個交易日,而中國銀行原油寶4月20日展期,正巧碰到了歷史上最低結算價-37.63。4月22日,中國銀行發(fā)布公告,-37.63元/桶的結算價格被確認有效。
一石激起千層浪。曾經揚言集體抄底原油的投資者們遭遇巨額虧損,不僅本金虧完了,還可能倒欠銀行200%的本金。有網友評論說:簡直就是韭菜連根拔起了。
目前,多位投資者向媒體反映,4月23日凌晨,中國銀行從相關投資者“原油寶”賬戶里劃轉了全部本金和保證金,但未劃轉關聯(lián)賬戶資金。
而與李女士有同樣困惑的投資人不在少數:為什么理財產品會虧到負數?如果是期貨交易,為什么開單門檻這么低?一時間,紙原油產品陷入屬性疑云。此類產品到底該由證監(jiān)會監(jiān)管還是銀保監(jiān)會監(jiān)管,也成為爭論焦點。
原油寶暴跌穿倉
中國銀行原油寶巨虧事件持續(xù)發(fā)酵。
4月22日早上,中國銀行一則公告徹底引爆了輿論。公告表示,經該行審慎確認,20日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官方結算價-37.63美元/桶(人民幣價格為-266.12元/桶)為有效價格。
同時中國銀行方面稱,自4月22日起暫停客戶原油寶新開倉交易。有業(yè)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批原油寶客戶將承擔油價跌成“負值”的全部損失。做多客戶已全部爆倉,還倒欠銀行本金。
對此,多頭投資者質疑如潮,認為產品設計有缺陷、中行風險管理不當等。投資人質疑,中行原油寶協(xié)議中規(guī)定跌20%保證金時強制平倉,為何在跌至20%時,中行沒有進行強制平倉操作?
一位北京地區(qū)投資人對《華夏時報》該投資人認為,4月21日的結算價-37.63元,由于多頭的保證金不足,應該屬于“無法正常買賣交易”,交易應該延期。在延期后4月22日的凌晨進行平倉交易,但中國銀行并沒有按22日的結算價進行結算,而是按照21日凌晨的最低價平倉。
此前,中國銀行客服回應稱“原油寶”若為合約最后交易日,交易時間超過晚上10時銀行不會進行強平操作,而保證金是在10點后跌至20%以下。
4月22日晚,中國銀行又發(fā)布說明表示,對于原油寶產品,市場價格不為負值時,多頭頭寸不會觸發(fā)強制平倉。對于已確定進入移倉或到期軋差處理的,將按結算價為客戶完成到期處理,不再盯市、強平。
還有市場人士猜測,沒有證據表明中行沒有采取強平措施。更大可能是,由于市場流動性喪失,強平失敗。
實際上,“負油價”這種交易場景在現實中是存在的,只是從來沒有出現在期貨金融交易上。但《華夏時報》4月3日,芝商所通知,修改了IT系統(tǒng)的代碼,允許“負油價”申報和成交,從4月5日開始生效。4月15日,芝商所又發(fā)布測試公告稱,如果出現零或者負價格,CME的所有交易和清算系統(tǒng)將繼續(xù)正常運行,所有常規(guī)交易和寸頭處理都可以在清算中執(zhí)行,即已完成了測試準備。
因此,投資人質疑,“負油價”早有跡象,為什么在中國銀行此次操作反應遲鈍,要拖到最后交易日前一天才進行展期。
一名投資人對《華夏時報》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的紙原油業(yè)務,在4月14日至15日已基本完成換月工作,當時平倉價格在21美元-20美元/桶之間。
“中國銀行最后砸盤時全部在最低價成交,顯然是被人割了韭菜。如果人工干涉哪怕掛個相對高的價格比如-10美元也能吸引到一些平空單子,甚至啟動應急預案去美國把油運回來,也不會損失這么大。”有市場人士分析。
每一個期貨品種臨近交割日,都會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選擇提早結束交易,也許是因為認識到了合約末期的不可預見性,為了避免臨近交割所面臨的流動性不足選擇提前交割。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從說明書上可以看出,在產品設計上,工行的展期就默認比中行早一些,這是產品合同里寫好的,以前也都是這么做的。不到最后交易日,中行恐怕沒有權利操作客戶賬戶。
上述分析人士認為,中行的產品設計上,完全對接了NYMEX(紐約商品交易所)對于美國原油各個月份的最后交易日的規(guī)定。從邏輯上,這種設計實際上更能與國際油價市場無縫對接,使得投資者在美國原油到期前,可以充分自主地選擇何時移倉。邏輯上其實更科學,給了投資者更大的自主選擇權。但中行的確存在未考慮極端的黑天鵝情況。
“成熟的海外ETF產品,如美國原油基金(USO)對展期都有明確規(guī)定,因為其掛鉤的原油期貨在合約到期前成交量會急劇萎縮,為了防范特殊風險,USO5月的展期還特意提前了。在當前極端市場結構下,選擇到了WTI原油期貨最后交易日前一天才進行展期,雖然本身并不違規(guī),但中行顯然沒有做到很好的盡責義務。” 東證衍生品研究院能源化工首席分析師金曉向表示。
一名分析人士對《華夏時報》紙原油處在監(jiān)管空白?
目前,對于原油寶產品屬性問題存在較大爭議。一名投資人對《華夏時報》《華夏時報》此后5年,在2018年1月,中國銀行推出“原油寶”產品。另外,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浦發(fā)銀行、民生銀行等均開展了類似業(yè)務。
銀行的紙原油產品為一種個人憑證式原油,投資者按銀行報價在賬面上買賣“虛擬”原油,通過把握國際油價走勢進行操作,賺取原油價格的波動差價。
紙原油產品屬于賬戶交易類產品,賬戶中的原油份額不能提取實物,可同時實現做多與做空雙向選擇,且交易起點數量較低,多為1桶起,T+0交易。個人客戶辦理該類產品需提交100%保證金,不允許杠桿交易。
可以看到,原油寶等紙原油是掛鉤境外原油期貨的交易產品,采取類似期貨交易的操作,但原油寶是否屬于期貨,是否需要經過期貨監(jiān)管機構審批,銀行開辦此類產品又是否需要經過銀行監(jiān)管機構審批或備案,中國銀行并未給出答案,相關監(jiān)管機構也尚未發(fā)聲。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接近央行的某監(jiān)管人士直言,銀行發(fā)布的類似產品均屬于期貨,屬于證監(jiān)會監(jiān)管范疇。
某資深期貨法律人士提出,原油寶業(yè)務掛鉤的是CME上市交易的期貨合約,投資者買入原油寶,中國銀行在CME購入相應的期貨合約。雖然投資者是不帶杠桿的保證金交易形式,但事實上買入的則是CME期貨合約。
同時,中國銀行稱,自己作為做市商提供報價并進行風險管理。那么,中國銀行是哪個市場的做市商?是它自己組織的原油寶業(yè)務的做市商還是CME的做市商?上述人士認為,如果中國銀行是它自己組織的原油寶業(yè)務的做市商,那么它顯然是通過原油寶業(yè)務把CME原油期貨合約進行拆解后賣給大量的個人客戶,中國銀行有可能會涉嫌組織非法期貨交易平臺。
此外,如果原油寶被定義為期貨,市場的疑惑是,銀行不屬于證監(jiān)會管轄,銀行系統(tǒng)提供的期貨交易業(yè)務應該對標什么法律法規(guī)進行監(jiān)管?該類產品是否會處于監(jiān)管空白。
但另一方面,很多市場人士及銀行工作人員則更傾向把原油寶歸類為“理財產品”,認為應屬于銀保監(jiān)會管理范疇。
在接受《華夏時報》商業(yè)銀行的紙原油較為特殊,紙原油業(yè)務既是商業(yè)銀行理財產品的一種,又涉及期貨交易業(yè)務。“個人認為,商業(yè)銀行開展紙原業(yè)務盡管是掛鉤國際期貨原油并涉及期貨交易,但該產品是作為銀行的理財產品,且為風險偏高的理財產品,與客戶發(fā)生聯(lián)系,應該主要是銀保監(jiān)會監(jiān)管。”上述銀行從業(yè)人士表示。
目前,《華夏時報》這給商業(yè)銀行進入期貨業(yè)市場打開了大門,也是中國銀行業(yè)首次從事境內期貨業(yè)務,此時,銀行為國內首個進入期貨市場的金融機構投資者。此后,多家商業(yè)銀行成為上海期貨交易所會員。
因此,也有律師認為,中行系中國期貨業(yè)協(xié)會會員,應該具備原油期貨相關交易資格。
4月23日,有最新消息表示,各大行已在監(jiān)管的要求下進行自查,并要求遞交自查報告。
與此同時,鑒于油價近幾個月的高波動,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銀行機構已暫停“紙原油”產品的新開倉交易。
產品設計惹爭議
多名投資人質疑,原油寶金融工具已經超越銀行對客戶的風險等級要求,中國銀行涉及向不符合風險等級要求的客戶開放買賣金融產品。
“中行在原油寶產品宣傳中,明確寫著是:對于沒有專業(yè)金融知識的投資小白也可以交易的平衡型產品。”一名北京地區(qū)投資人說,該產品投資門檻很低,1桶便可開單。
對此,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陳雷博對《華夏時報》同時,陳雷博對同樣,一名能源領域業(yè)內人士也對國際原油市場受影響因素多,例如經濟波動、地緣政治、國際爭端、突發(fā)事件與美元等外匯市場等,市場波動大,屬于高風險品種,而且國內投資者參與這項品種,還存在跨時區(qū)問題。因此,業(yè)內認為,銀行在該類產品設計方面,需要對風險保持足夠警惕。
根據投資人提供的中行個人賬戶商品業(yè)務交易協(xié)議(下稱:《交易協(xié)議》)第十四條,中行有追索權。具體而言,在《交易協(xié)議》履行和協(xié)議項下交易過程中,因各類原因產生客戶交易專戶透支、資金不足的事實時,客戶負有及時補足資金的義務,應在銀行通知的時間內補足交易專戶內的資金。客戶逾期未補足資金的,銀行有權采取追索措施。
目前,多位投資者向媒體反映,23日凌晨,中國銀行從相關投資者“原油寶”賬戶里劃轉了全部本金和保證金,但未劃轉關聯(lián)賬戶資金。同時,還有投資人表示,受到中行發(fā)函,要求補足相應的資金。
而除了銀行對風控、投資者適當性把握等方面的問題外,也有交易員表示,“這種投資很不適合個人投資人,原油交易都在北京時間的半夜,價格在走但自己不能盯著交易,那無異于是把錢拿給別人決定自己會不會虧錢。”
盲目抄底原油風險大
實際上,3月下旬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一度快速走低。對于新手投資者而言,銀行的賬戶原油產品似乎成了“抄底”的最佳選擇。
自2013年工行首次推出賬戶原油后,多家銀行跟進布局,目前以工行和中行的業(yè)務量最大。
但從3月中旬開始,工行部分人民幣賬戶原油產品已經無法買入開倉。4月初,該行全部人民幣賬戶原油產品多單開倉甚至都無法成交。工行App對此解釋為“達到總交易額上限”,意思是做多的賬戶原油投資者過多,導致工行外匯額度達到上限。
因此,不少投資者涌入中行原油。有業(yè)內人士對《華夏時報》很多投資者也承認,會在這一看似謹慎的操作上虧損如此之大,與自己風險意識淡薄也有關系。“當時很多人抱著“抄底”的心態(tài),蜂擁搶購銀行推出的原油產品。工行產品不能做多時,還被很多人吐槽。“某投資人對但同時,上述投資人也提出,中國銀行過度擴張卻沒有建立起相應的風險體系,操作顯得不夠專業(yè)。
財經博主吳旺鑫分析,其實銀行會歡迎大家對沖,因為對沖之后,客戶自己就是自己的對手,銀行只收取手續(xù)費,沒有任何敞口風險。中行作為做市商是將內部多和空撮合成交之后,剩余多出的單子對沖到國際市場。但是當前進場抄底紙原油的投資者,多數是看多的,風險敞口就很大。
國家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對本報“期貨是雙向交易,不僅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部分銀行原油期貨投資,采用保證金模式,但原始資金的波動風險較大,甚至可能出現交易虧損大于保證金等情況,更適合具有相關交易經驗、具備較強風險承受能力的專業(yè)人士。投資者應該充分認識其中的風險,在相關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謹慎參與。”董希淼提醒道。
責任

以上是767股票知識網小編幫你收集整理關于“[求購股票軟件源代碼]原油寶迷霧:中行是誰的做市商?由誰來監(jiān)管?”的具體內容,了解更多[求購股票軟件源代碼],請關注767股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