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二区在线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久久精品99久久_av中文一区

大學人才爭奪正酣高層重視孔雀東南飛現象

來源:767股票知識網 時間:2019-10-18 09:08:48 責編:767股票 人氣:


“土豪”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又招人了。
佛山科技學院近日發布公告,面向海內外追加招聘60名領軍人才和緊缺人才,10月22日開始為期一年的報名。在此之前的4月,佛山科技學院剛剛發布了125人的高層次人才和博士招聘計劃。
名不見經傳的佛山科技學院2013年才被批準可以授予碩士學位,到了2019年,就已進入軟科中國最好大學第284名。個中緣由不難理解,曾有報道稱,學院準備5年內豪擲30億元引進領軍人才。
人才爭奪戰在我國高校之間長期上演,但東北地區一所知名大學的副教授林聰 化名 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感覺這兩年更加明顯了。
爭奪戰的另一面是不可避免的人才流失。全國人大常委會近期對高等教育法開展了執法檢查,據《人民日報》10月11日報道,所檢查的高校反映多的問題之一是人才流失。以黑龍江為例,2013年到2017年間,黑龍江高校共向省外流出副高職以上專任教師577人,人才流失較為嚴重。
高校人才的不合理流動已引起高層重視。教育部辦公廳2017年就發文強調“不鼓勵從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挖人”。到了今年6月,中辦國辦再次發文強調,不得片面高薪挖人。
大學人才一進一出
佛山科技學院的目標是打造創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為了這個目標,學院在人才引進方面不遺余力。
2015年開始30億元人才投入后,公開信息顯示,2016年,佛山科技學院就引入了雙聘中科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3人、國家杰青4人、千人計劃專家3人。楊振寧、丁肇中等知名學者成為該校名譽教授。
到現在,人才引進的腳步絲毫沒有放慢。2018年,佛山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和博士招聘計劃多達202名。最終成績也相當喜人,根據官方數據,2019年該校專任教師人數比去年增加了118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人數增加了111人。
佛山科技學院引進人才的秘訣之一就是優厚的待遇。而且,今年的待遇又提升了。
對于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級的人才,佛山科技學院開出了120萬-150萬元年薪、最高400萬元安家補貼、自然科學150萬元以及人文社科6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120平方米周轉房或3000元/月租房補貼的待遇清單。2018年時,安家費和購房補貼最高標準一共還只有270萬元。
有引進就會有流失。據《人民日報》10月11日報道,執法檢查時了解到,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海洋工程專業,有一年被南方一所大學挖走3名副教授,都是學校的中堅骨干力量。學校負責人說:“這件事給我們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僅僅是這些人走了,而且留下的也人心不穩,可以說是對整個團隊的嚴重打擊。”
黑龍江大學黨委書記王永清向檢查組介紹說:“想離開的人不少都是由于待遇問題,尤其是中青年教師。”
教師流失會帶來連鎖反應。黑龍江本專科以上畢業生留省就業人數逐年遞減,60%左右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到南方省份就業創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近年黑龍江一所地方高校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下降了一百多分。
“對于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大學,特別是好大學來說,師資特別容易流失,因為我們付不起更高的津貼,沒有更大的平臺,可能也缺了一點服務意識,使得老師們在‘小媳婦’時愿意在這熬,但當他們熬成婆時,別人用橄欖枝一揮,他們便紛紛離去。這是過去20年我們的慘痛歷史。”在10月12日舉行的2019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開幕式上,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說。
“我們的待遇在本地尚可,但和沿海發達地區比較就沒有優勢了。有的人離開也不全為了待遇,還包括地域和環境因素。拿我們學校來說,其實多年來一直屬于人才輸出型高校。不過我認為,東北地區有底蘊的大學還是有造血功能的,年輕人才培養一直跟得上,而且近幾年也引進了不少‘海歸’。”林聰說。
“唯帽子、唯職稱”引才導向變化
人才為什么流動?很大原因是這些人頭上有頭銜、有職稱,對于引進高校的評比、評估助力頗大。
擁有頭銜的學術帶頭人對一所大學的學科建設至關重要。2011年時,東北地區一所師范大學從西南地區引進了一名心理學領域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這所師范大學在心理學學科已有一定基礎,是國內首批心理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這位知名教授“轉會”后,不僅擔任學科帶頭人,還擔任副校長的行政職務。同年,該校就獲批了心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然而,不到3年時間,這位知名學者被以“幾倍薪酬”挖到了廣東一所大學,成為這所大學心理學院的創院院長。該學院網站公開信息顯示,這位學者到廣東工作至今,就拿到了700多萬元科研經費,其中包括單筆500萬元的深圳市國家領軍人才科研啟動經費。
這所大學的心理學院2014年成立,心理學學科共10名教授,大多數是建院后從北京師范大學、中科院等國內外高校引進。
某種程度上,一名高層次人才可以影響一個學科的命運。山東一所地方大學的食品工程學院并不是該校的特色專業,這個學院原本下設三個本科專業,現在已經“萎縮”至兩個。然而,該校2018年從海外大學引進了一位“千人計劃”專家,并圍繞這位學者成立了專門的研究院。近日,研究院已經掛牌成立。
當然,引進這位高層次人才的成本也不是小數目。這所大學付出了120萬元年薪、300萬元安家費、4000多萬元科研啟動經費。而新成立的研究院也延續了高薪攬才方式,2018年對“長江學者”等級的人才,開出了200萬元安家費、70萬元起的崗位特貼,以及可面議的團隊建設費。
2017年一項對14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人才引進政策的分析發現,90%的大學希望引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75%的大學向“千人計劃”入選者拋出橄欖枝,一半的大學對“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明確表達引進意愿,“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獲得70%的大學的青睞。
“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評價導向正在被扭轉。杭州市一名80后教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在我的學校,課講得好,即使沒有科研成果也可以評上教授,社會服務做得好也可以破格評為教授,比如合作的橫向科研課題經費在200萬元以上。”
讓人才流動更合理
面對咄咄逼人的人才爭奪,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的高校應該如何應對?
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認為,“經濟不發達地區高校首先要彰顯自己的特色,比如草學、生態學、核科學與技術,我們的學科底蘊更深厚,就應該利用我們的積淀和平臺吸引愿意把研究做高、做深的學者。”
“此外,要提高服務意識,要扭轉大學里官大于教授的理念。同時,要讓老師能夠體面地生活,當北上廣的老師發愁于子女入托、入學、家人看病時,我們要提供全方位服務,讓老師到了這以后覺得自己能做事,做事時得到尊重,做完事又能得到實惠。”嚴純華說。
教育部近日印發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提出,高校教師經所在單位批準,可開展多點教學并獲得報酬。引導高校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開展兼職教師崗前培訓,為符合條件的兼職教師、急需緊缺人才申報相應系列專業技術職務。這或許可以給現有評聘機制下的人才大規模流動降溫。
但人才流動的復雜性在于,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界限相對模糊。
“我倒覺得人才流動不是壞事,一些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會固化,不見得能做出更大貢獻,換換環境反而更好,而且流失出去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做貢獻。”林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一般認為,從人才密度高的地方向密度低的地方流動是正向流動,從人才密度低的地方向密度高的地方流動是逆向流動。但也不能簡單根據流動是正向還是逆向來判斷是否合理,有些逆向流動也是合理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高等教育法執法檢查期間,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馬瑞燕認為,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發展最擔憂的問題之一是不平衡問題。
“不同地域、不同級別的高校經費等資源配置差異懸殊;評選985、211大學以及建設‘雙一流’高校等政策使教學、科研等各類優質人才和學生資源過度集中于北上廣和熱門專業,某些西部老校、知名傳統學科不得不走‘下坡路’,高等教育發展兩極化明顯。”馬瑞燕說。
“現在的人才引進方式更多是‘投食引鳥’,引來的‘鳥’不一定真的有能力,而是喜歡吃的;更好的方式是‘造林引鳥’,讓‘鳥’覺得這片森林很適合他,才能使人才流動更合理。”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