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二区在线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久久精品99久久_av中文一区

每經熱評丨面對地震謠言,如何讓智者更多?

來源:767股票知識網 時間:2019-10-14 08:43:50 責編:767股票 人氣:
決策主力記者:宋思艱 決策主力編輯:梁梟
決策主力評論員 宋思艱
10月12日22時55分,廣西玉林市北流市發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發生后不久,網上就出現了之后還要發生余震的謠言,且時間精確到分鐘。此后有關部門迅速行動,廣西平南警方今日 10月13日 早間發布消息稱:已于今日凌晨5時許將涉嫌散布該謠言的違法人員抓獲。
在較大的地震發生后,往往可能出現一些謠言。正如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所說:“以前,每當遇到較大地震,時而有謠言傳播,但造謠的人都被抓了,無一例外。”但個別謠言說得有鼻子有眼,仍然在一定的時間段和范圍內造成了較大影響。
面對謠言,我們總會引用《荀子》的一句名言:“流言止于智者。”的確,聰明人不會輕信謠言,更不會傳播謠言,但一些謠言的廣泛流傳,恰恰說明“智者”數量還不夠。
面對謠言,如何讓“智者”更多?筆者認為,要從“實”、“虛”兩處著手,既提升公眾安全感,又提升公眾科學素養。
——所謂“實”,即進一步做好建筑物減隔震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
傳統抗震加固是通過增加構件、增設支撐、增加材料強度的方式,讓建筑“以剛對剛”;減隔震技術一方面通過底部的隔震層來隔離、耗減地震能量,另一方面也在樓層的薄弱節點加入阻尼器,消耗地震能量,是讓建筑“以柔克剛”,而且這個“以柔克剛”的減隔震成本可以低于“以剛對剛”的加固成本。
減隔震技術作用不小,也受到了各方重視。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這個重視有兩個特點:一是對公共建筑的重視相對高于對居住建筑的重視;二是對地震高烈度地區的重視程度相對高于低烈度地區。
對于公共建筑無論怎么重視都不為過,但我們一天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可能位于居住建筑內,對居住建筑減隔震技術應用的重視程度也應該得到提升。
在高烈度地區,由于既有歷史經驗教訓的存在,無論是政策還是相關各方,對減隔震技術的接受程度和重視程度都要大得多。2016年6月1日,第五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實施,其特點就是取消了不設防區、設防參數有所提高。而這一區劃圖就是建筑物抗震設防的主要依據。
取消了不設防區,意味著要讓相應區域的建筑具備抗震能力;提高了設防參數,意味著要讓相應區域的建筑提高抗震能力。
地震謠言得以傳播的重要背景之一,就是一部分公眾對與之相關的建筑所具備的抗震能力不夠了解,從而安全感不足。如果充分應用減隔震技術,則將以實打實的舉措增強公眾安全感。
——所謂“虛”,則是要在平時進一步做好防震減災知識的普及工作。
2016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唐山調研考察時表示,要“不斷從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總結經驗,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提高全民防災抗災意識,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僅就地震而言,如何提高全民防災抗災意識?
首先,應該運用多種傳播手段和平臺,讓公眾具備與地震有關的科學素養和清晰認知。比如,一些普通公眾是否清晰了解地震預測、預報、預警的區別,是否將三者混為一談,尤其是將預警也混同于預測和預報?要知道,這樣的概念不清晰,是會影響公眾警覺程度和判斷力的:地震預警并不是地震預測、預報,而是在地震發生后,利用電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特性,對距離震中較遠區域的公眾發出警報。換言之,距離震中越近,地震預警的作用越小,如果將地震預警視同地震預測、預報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防范,就悔之晚矣。
其次,應將對防震減災知識的經常性普及視為“生產力”,而不是相反。地震會對地方經濟發展、區域建設產生破壞作用,因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驗著各方的應對智慧。要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也需要轉變一個觀念:即平時經常性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并不會造成恐慌,反而會在災難來臨時增強公眾有序應變的能力,從而也減少了各種謠言的生存傳播空間。
第三,可適當提升公眾對地震預測工作的有序參與。每當地震來臨時,網上往往出現各類預測,有些預測只見“恐嚇”,不見證據、不見推理過程,本身就是謠言或近乎于謠言,但有些預測則是結合了一部分突發異常狀況或長期觀測到的現象和數據而作出的。
對于謠言,必須堅決打擊,以免造成恐慌,但由于地震預測、預報工作的特殊性,要讓相關部門在短時間內對之后的情況作出準確的預測、預報實際上也非常困難。
有鑒于此,如果能建立一個制度化的機制,把一些對地震預測感興趣而又能進行理性觀測、分析的民間人士納入地震預測工作中,一方面這樣可以最大限度集思廣益,彌補人手、觀測之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平臺,增強公眾參與感,讓謠言的土壤“變薄”。
要讓地震謠言“止于智者”,既要讓公眾的房子更安全,也要讓公眾的知識儲備、應對技能更豐富,還要讓公眾的思考、觀測有地方發揮作用。
767股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