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二区在线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久久精品99久久_av中文一区

原創比爾蓋茨、李嘉誠力推的人造肉要來了,比養殖速度快一萬倍

來源:767股票知識網 時間:2019-09-24 11:57:29 責編:767股票 人氣:


比爾·蓋茨力推的“人造肉”要來了,生產速度比養殖快一萬倍, 你敢吃嗎

前段時間,我去了趟杭州,實地品嘗到了傳說中的“人造肉”。
油亮亮的獅子頭、鮮嫩多汁的肉串、香噴噴的漢堡、美味的墨西哥卷……這些看起來色香味俱全的食物,都是“人造肉”制成的。


這些食物的“肉餡”,都是用豌豆、米、香菇和黃豆做成的。講真,像我這么神經大條的人,如果你不告訴我它們都是人造肉做的,我也未必能吃出其中的差異。
據說,現在的這種“人造肉”,只要是普通肉能做的東西,它都能做,肉丸子、餃子、藕餅等等,甚至還有雞塊、蟹餅、咕佬肉等等……只要你能想象到的東西,它都能做到。


人造肉拉面

人造肉,離我們越來越近
看到這,你肯定要問, 啥叫“人造肉”?
目前業界把人造肉分為兩種:一種是大豆蛋白肉,主要靠大豆蛋白制成,含有大量蛋白質和少量脂肪,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素肉”。但是這與傳統的素食制品不同,素食制品主要靠手工藝,需要經過層層加工、自動化程度很低,而“人造肉”強調的是靠先進的科技,生產出來就是肉的口感。目前業內的“人造肉”產品也多是這一種。
另一種則是利用動物干細胞制造出的人造肉,俗稱試管肉,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利用干細胞培育出“肉”。
在這種技術下,生產效率可提高萬倍以上。以豬肉為例,一只豬仔需要經過100多天的養殖,才能生產出90斤豬肉。但利用細胞培育技術,在實驗室內60天就可以生產將近5000多噸的豬肉
而這次我去杭州時體驗的“人造肉”品牌叫做Omnipork,屬于前者的“植物肉”,由加拿大食物科研團隊歷時兩年研發,最早2018年在香港推出,內地計劃10月在天貓平臺開售。
就在不久前的中秋節,已經有“人造肉”月餅推出。其研發公司叫做珍肉,是國內首家“人造肉”玩家,今天中秋它在電商渠道推出的人造肉月餅,售價88元/盒,每盒6個,限量3000盒,三天之內銷售過半。
“人造肉”月餅,打出了 “0抗生素、0激素、0膽固醇、0動物成分”的理念,號稱要比傳統肉月餅更加健康。


李嘉誠投資的美國“人造肉”公司,也馬上要登陸中國市場了。9月4日,美國“人造肉”代表企業 Impossible Foods透露,希望能在明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而在今年5月,在Impossible Foods的E輪融資中,其投資方就有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
由此可見,“人造肉”,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比爾·蓋茨看好的新風口
今年,“人造肉”成為了諸多明星大佬競相追逐的新風口。在人造肉的賽道上,云集了諸多明星投資人,其中包括比爾·蓋茨、詹姆斯·卡梅隆、小李子、李嘉誠、麥當勞、可口可樂和Twitter的高管。
比如前文提到的Impossible Foods,得到了李嘉誠、推特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等的注資。而Beyond Meat則贏得了比爾·蓋茨、小李子等的注資,并于今年5月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人造肉第一股”,市值飆漲至超過百億美金。
比爾 . 蓋茨如此評價“人造肉”食品的口感——" 這肉看上去不僅像雞肉,而且聞起來也跟雞肉的味道一樣。我咬了一口,味道和質地也像真正的雞肉。但當我得知這肉完全不是雞肉做的后,我被震驚了。這雞肉完全是由植物制成的。可能沒看出它和真的雞肉有什么不同。"
據說,Beyond Meat生產的人造肉肉餅不僅在外觀、口味和烹飪方式上都與真正的牛肉別無二致,甚至在烹飪的時候還會像真肉一樣 " 流血 "。


“人造肉”產品的銷售十分火爆,一經上架就被搶購一空。今年,Impossible Foods和漢堡王達成合作,推出了素肉漢堡The Impossible Whopper。而BeyondMeat和肯德基合作推出的人造肉炸雞,率先在亞特蘭大的一家肯德基餐餐廳上架試售,在不到5個小時的時間里,這種炸雞被搶購一空。
美國“人造肉”的風,也迅速吹到了中國。僅僅4個月,已有多家廠商推出產品。目前國內經營范圍含人造肉的企業超過千家。
二級市場上,多數“人造肉”概念股股價也是大幅度上漲,東方財富(300059)Choice數據信息顯示,a股17家“人造肉”概念股中有15家上漲,與“人造肉稍微”沾一點邊的豐樂種業(000713)和雙塔食品(002481)的股價就分別上漲了135%、和58%。

人造肉為何突然爆發?
那么為何到了今年,人造肉突然之間就爆發了呢?
直接因素是豬肉價格的暴漲,肋排都要68元一斤,“豬肉自由”甚至成為了新的炫富方式。作為豬肉的替代品,人造肉自然引起了新的關注。


其次是非洲豬瘟引發了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
動物的患病風險都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因為它們天生就攜帶一定的病菌,而疾病一旦爆發,就會導致肉類的食用風險大大提高,比如豬瘟、瘋牛病等,同樣會影響到食用者的健康,但是人造肉卻可以有效的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故此人造肉也被稱為“清潔肉”。


圖片:傳統養殖業相比人造肉所攜帶的病菌
除了可以避免天生的疾病風險之外,人造肉還可以人為對食品成分進行控制,比如說用更健康的Omega-3脂肪酸代替飽和脂肪酸。
再次,從長期來看,人造肉可以解決人口增長所帶來的食物短缺問題。數據顯示,從1961到2007年,人均食肉量已經翻了一倍。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00億,我們吃肉也會吃得越來越多。聯合國農糧組織預計,到時候的人均肉類的食用量比現在還要多75%。
最后,環保也是支持人造肉發展的重要原因。傳統畜牧業消耗了大量的土地、糧食作物、凈水等自然資源,還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地球一半的土地被用于畜牧業。養牛業一項就貢獻了全球甲烷排放的51%。
但人造肉幾乎不需要占用土地資源,比傳統肉類少用82-96%的水,還減少了78-98%的溫室氣體排放。
鑒于“真肉”存在的種種問題,肉類的替代品自然站在了巨大的風口之上。據Financial Times報道,投資銀行巴克萊銀行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十年內全球肉類替代品的市場規模可能達到1400億美元,占世界肉類產業1.4萬億美元市場份額的10%。而中商產業研究院“人造肉”產業報告指出,在全球市場中,未亞太地區的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增速最快,預計年均復合增長率可達8%以上。

人造肉的潛在風險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人造肉的愿景如此美好,但要真正落地為現實,還需要很長一段距離要走。
首先是消費者心理問題,轉基因食品推出了這么多年,尚且還存在這么大的爭議,何況剛剛興起的“人造肉”食品呢?
艾媒咨詢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被調研的1586名中國消費者中,非常愿意、比較愿意嘗試人造肉產品的受訪者占到29.7%,但是非常不愿意、不愿意嘗試的受訪者比例高達51.3%。在不愿意嘗試人造肉的消費者中,除了心理因素占到一半以上之外,技術不成熟、口感不佳也是重要因素。
畢竟人造肉的技術還不成熟,誰知道有什么潛在的食品安全問題?
7 月底,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 FDA 就公布了一份文件,稱 Impossible Foods 里面的用來給人造肉上色的亞鐵血紅素,可能是潛在的過敏原。
在國內的風險更大,雖然各類公司都競爭追逐“人造肉”的風口,但其實并不具備相應的技術實力。
目前行業領先的食品公司也多是以前做素食的,例如雙塔食品(002481)出口到美國和加拿大的豌豆蛋白也是屬于半成品。
尤其是面對這一新事物,相應的標準規范及監管政策都未能建立,想要“第一個吃螃蟹”,就必然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其次是價格問題,“由于原料成本高、生產工藝復雜、技術門檻高等原因,人造肉的成本很高。
比如Memphis Meat 的細胞養殖肉,成本在最近 4 年中已經下降了 99%,但依然高達 6000 美元一磅,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實現量產的地步。
相應的,人造肉的售價也是水漲船高。美國的人造肉漢堡均價在19到24美元左右,比普通漢堡的價格翻一倍。而通過細胞提取方式合成的人造肉價格更高得離譜;通過細胞提取方式合成的人造肉價格更高得離譜,此前以色列一家食品公司通過提取牛的細胞合成的人造牛肉每片售價在 50 美元,約 350 人民幣。
相比之下,美國牛肉碎價格僅僅為8.95 美元一磅,而且因為大規模養殖肉牛,成本還在進一步下跌。
在如此高昂的價格面前,有多少人會在嘗鮮之后,選擇長期購買人造肉呢?


總而言之,人造肉行業雖然看似火熱無比,但多數玩家尚且還停留在“概念”階段,想要進一步轉化落地,還需要克服多重問題,包括技術門檻高、成本高企、產能有限、消費觀念、口味偏好等等,都是需要進一步下功夫解決的。
那么最后,我想問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消費者,你愿意嘗試人造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