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二区在线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久久精品99久久_av中文一区

抗艾滋藥神沖科創板:毛利率為負最新估值超50億

來源:767股票知識網 時間:2019-08-30 13:41:35 責編:767股票 人氣:


中國首個治療艾滋病原創新藥的研發公司正式沖刺科創板,令這家生物醫藥研制企業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8月13日,前沿生物藥業 南京 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前沿生物” 的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得上交所受理。該公司擁有一個已上市且在全球主要市場獲得專利的原創抗艾滋病新藥艾博韋泰 商品名“艾可寧” ,不過由于去年才上市,目前尚未盈利。前沿生物也是第四家選擇第五套上市標準的科創板申報企業。
不像人們想象中的藥企那么暴利,其毛利率為負;此外,其產品艾可寧的產銷率較低,2018年度及2019年1-3月分別為14.02%和22.98%,招股書稱主要原因是國內市場對于艾可寧的認知度不夠。
科創板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為生物醫藥企業打開了通往資本市場的新大門,提供更為開放的融資渠道,生物醫藥企業已經是科創板的一大組成部分,目前申報企業數量達到20家。不過,目前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僅1家,未盈利醫藥企業申報數量也較少,醫藥企業闖關科創板有何難點?醫藥企業應該如何選擇上市地點?
研發出中國首個抗艾原創新藥,尚未盈利,虧損擴大
前沿生物的核心產品為艾可寧,具有多項“光環”——國家一類新藥、中國首個治療艾滋病的原創新藥、全球首個長效HIV融合抑制劑,2018年5月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2018年8月開始在中國市場銷售。艾可寧具有用藥頻率低、耐藥屏障高、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優勢,對主要流行HIV-1病毒、包括耐藥病毒均有效;注射方式給藥,比口服藥起效更快,特別適用于重癥患者;并且僅需一周給藥一次,減少藥物負擔及副作用。艾可寧的上市,不僅為艾滋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選擇,還為耐藥患者帶來了新的曙光。
此前我國艾滋病藥物長期依賴進口。其招股書宣稱,除了艾可寧之外,中國已經批準上市的抗HIV病毒新藥有普澤力、捷扶康、綏美凱三種,均為國外藥企研發,且均需每日服用,艾可寧是唯一不需每日給藥的藥物,并且在有效范圍、安全性方面均更佳。但艾可寧在治療費用上不占優勢,艾可寧的每月治療費用約7936元,前三種藥物的每月治療費用在1500元-3000元之間。與全球范圍內已批準上市的主要抗HIV病毒注射藥物T-20、Trogarzo相比,艾可寧在治療費用方面明顯更低,T-20、Trogarzo每月治療費用分別為68220元、67620元人民幣,艾可寧僅為這兩種藥的八分之一,并且Trogarzo僅在美國上市,沒有進入中國市場。
不過,艾可寧2018年8月才開始銷售,導致前沿生物從2018年才開始有收入,并且由于目前新藥的商業化尚處于起步階段,營收規模較小,2018年、2019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91.11萬元、227.53萬元。截至目前,該公司仍未盈利,且近年來虧損金額持續擴大,2016-2018年分別凈虧損2347.67萬元、6527.99萬元、24724.61萬元,2019年一季度繼續虧損4228.18萬元。截至2019年3月末,公司累計未彌補虧損金額為4.28億元。
前沿生物的營業收入全部
從售價來看,2018年、2019年一季度按銷售收入與銷量計算出的艾可寧單價為773.72元/支、778.15元/支,含人工、材料、制造費用在內的單位成本分別為632.86元/支、487.56元/支,成本低于售價,但由于內部研發形成的無形資產攤銷以及與生產部門人員相關的股份支付費用金額較大,導致其毛利率為負,2018年、2019年一季度艾可寧的毛利率分別為-527.32%、-190.59%。若不考慮無形資產攤銷和股份支付,其產品毛利率分別為18.20%和37.34%。前沿生物表示,預計隨著公司生產、銷售規模的提高,公司主要產品的毛利率將繼續得以改善。
另外,前沿生物的客戶集中度也較高,前五大客戶主要為公司的經銷商及DTP藥房,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保持為第一大客戶,2018年、2019年一季度對國藥控股的銷售額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達到73.51%、55.38%。
前沿生物選擇第五套上市標準 目前尚未有虧損企業科創板上市
前沿生物本次擬上市科創板選擇的上市標準為第五套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并滿足相應條件。”
前沿生物已經有一個新藥上市,兩個在研新藥處于美國II期臨床階段,并且最近一次投資后的估值約為53.96億元,符合上述標準。
科創板為企業提供了五套上市標準,前四套標準的市值要求分別為10億元、15億元、20億元、30億元,第五套標準的市值要求最高,為40億元。不過前四套標準除了市值要求外,還設置了凈利潤、營業收入、研發投入占比等其他財務指標要求,第五套標準并無這些指標要求,僅定性要求主營業務或產品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企業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進入二期臨床階段。因此,第五套標準被認為是科創板為未盈利的生物醫藥類企業“量身定制”。
截至8月19日,科創板共受理151家企業,僅有4家企業選擇第五套上市標準。在前沿生物之前,還有澤璟制藥、百奧泰、天智航三家也選用了此套標準,其中澤璟制藥、百奧泰為新藥研發企業,天智航為醫療器械企業。三家企業也均處于虧損狀態,截至2019年3月末,澤璟制藥、百奧泰累計未分配利潤分別為-1.81億元、-4.59億元,截至6月末,天智航累計未分配利潤為-9784.53萬元。
盡管未設置營收、利潤等財務指標,但達到這套標準并不容易。上海某生物醫藥公司總經理向新京報記者表示,第五套標準對于一般生物醫藥企業來說有一定難度,首先拿到二期臨床批件很不容易,其所在公司成立了15年,目前僅有4個一類新藥完成了臨床前研究,要拿到臨床批文還需要時間和資金投入。另外,即使是已經拿到一個二期臨床批件的企業,也很難給到40億的估值。這也意味著,能夠達到第五套標準的醫藥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實力。
新藥研發類企業具有研發投入大、研發周期長、投資風險大等特點,很多企業在藥品上市前的相當長時間內都沒有盈利,但研發階段又恰恰是需要大量資金持續投入的階段。根據Tufts Center2014年的統計數據,21世紀前10年,醫藥企業開發一款新藥的總成本約25.58億美元,藥物開發周期從臨床前靶點篩選到最終上市平均至少13.5年。科創板的幾家企業中,前沿生物的早期研發團隊創立于2002年,經過16年才研發成功,有一項新藥上市。澤璟制藥、百奧泰均已經成立超過十年,目前仍未有產品上市。
a股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均有盈利要求,此前未盈利醫藥企業登陸國內資本市場的途徑較少,大部分只能選擇到境外上市。科創板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并且單獨設定了針對醫藥企業的標準,這為未盈利的創新型醫藥企業打開了IPO的大門。國金證券(600109)研報認為,擬上市科創板的未盈利創新藥企,一般有諸多在研管線并且有 1~2 個產品臨近商業化,這樣的企業在納斯達克是常見的標的,也在近年開始陸續登陸港交所。預計隨著科創板的逐漸成熟,也會有更多此類未盈利創新企業獲得上市融資的機會,以推動產業加速的發展。
前沿生物此次科創板上市,主要目的之一是為在研產品融資。本次科創板IPO前沿生物擬發行股數不超過8996萬股,擬融資金額為20.01億元,募集資金中有超過一半將投資于艾可寧+3BNC117聯合療法臨床研發項目。艾可寧+3BNC117 聯合療法是前沿生物擁有的美國II期臨床開發階段的兩個新藥之一,同樣為抗艾滋病藥物,并且比艾可寧更長效,擬每2周-4周給藥一次,旨在替代現有口服療法,且有望探索艾滋病功能性治愈。
盡管科創板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但目前尚未有虧損企業實現上市,申報企業中的虧損企業也較少。從醫藥企業來看,多數申報企業為有收入、有利潤的穩健型中小創新企業,還有港股已上市企業二次發行,例如昊海生科已在港股上市,華熙生物在港股上市9年后退市回A股。
醫藥企業IPO:研發費用資本化被重點關注 有公司因此延宕一個月
在目前申報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中,醫藥企業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目前151家受理企業中有20家企業為醫藥制造業,為企業數量排名第四多的行業。
醫藥企業的科創板上市路卻難言順暢,盡管申報較多,但過會和上市的較少。7月22日科創板開市,首批25家上市公司中沒有醫藥制造企業,僅有心脈醫療、南微醫學兩家醫療器械制造企業。直至8月12日,微芯生物上市,科創板才出現醫藥公司的身影。即將上市的醫藥企業也不多,目前處于提交注冊階段的醫藥制造企業僅有2家,申聯生物和昊海生科。
微芯生物的上市歷程可以被視為醫藥企業上市難點的縮影,研發費用資本化是難過的一關。微芯生物申報較早,在交易所審核問詢環節進展很快,過會、提交注冊均是首批,但“卡在”了證監會注冊環節,6月11日提交注冊,7月17日才迎來注冊批文,苦等一月有余。微芯生物注冊環節進展緩慢牽涉到研發費用資本化問題。證監會對微芯生物的研發項目費用資本化時點、會計處理方式連續追問,微芯生物最終調整了研發費用資本化的確認方式,將原資本化的一個項目研發支出全部予以費用化處理,才順利通過注冊環節。
研發支出資本化也是醫藥企業上市較為受到監管層關注的問題。前華泰聯合證券保薦代表人王驥躍表示,證監會在以往核準制下IPO審核時,雖然并未明確規定不得資本化,但對于扣除研發費用資本化因素后不滿足IPO的發行條件的,則一般被認為構成IPO的實質性障礙。所以絕大多數IPO企業,在申報期研發費用全部做費用化處理。雖最終獲得證監會放行,但微芯生物并未趕上首批上市。
平安證券認為,科創板雖然對企業上市的條件中沒有盈利要求,但上市后若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凈利潤為負且營收低于1億元,會被給予退市風險警示,不過,選擇第五套標準的公司自上市第四年開始適用本規則。因此,對于創新藥研發企業,最遲上市5年就需要實現收入大于1億或實現盈利,這一條件也限制了部分早期創新藥企業的上市。
生物醫藥企業如何選擇上市地?科創板并不輸港股、美股
此前生物醫藥企業上市的一大選擇是港股,前沿生物也曾有港股上市計劃,2018年啟動香港上市并支付了相應的中介機構服務費用。
港交所2018年4月30日開始實行新上市規則,接受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對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條件包括:市值達到15億港元,必須至少有一只核心產品已通過概念開發流程,即已通過第一階段臨床試驗,且主管當局不反對開展第二階段臨床試驗。新上市規則實行一年時間內,共有9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包括沒有營業收入的7家公司,共融資223億港元。其中包括歌禮制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等生物醫藥新貴。不過,港股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后頻頻出現破發現象。
另外,納斯達克也是生物醫藥企業上市的一大選擇。根據平安證券研報,生物醫藥公司是納斯達克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9年3月11日,納斯達克共有生物醫藥企業263家,市值10917億美元,占整個納斯達克市場的比重為9.14%,是納斯達克除TMT外最大的子板塊。在上市條件方面,納斯達克同樣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納斯達克三個層次市場中上市標準最為寬松的資產市場,僅需滿足經營年限、市值或凈利潤三項指標中的一項,因此未盈利企業較多。在醫療保健板塊,50%的虧損公司上市已經超過5年仍未能實現盈利,23%的虧損公司上市超過10年仍未能實現盈利。
安信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諸海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企業考慮上市地點時,需要同時考慮上市條件和估值水平。港交所對生物醫藥企業的上市要求低,但估值也低??苿摪鍖ξ从?b>醫藥企業打開了口子,上市要求相較于港交所更高,但科創板的企業估值也高。因此,如果是不太成熟的醫藥企業想要上市,建議還是去港股,“如果科創屬性強就上科創板”。
一位醫藥企業負責人表示,對于主要業務均在國內開展、產品也在國內銷售的醫藥企業來說,上A股是更好的選擇,此前還會擔憂A股上市排隊時間較長的問題,但現在科創板上市速度已經加快,審批效率和港股、美股相比并不差。前述上海某生物醫藥公司總經理表示,若拿臨床批文進展順利,其公司打算在2021年登陸科創板。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