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二区在线_国产1区2区3区精品美女_久久精品99久久_av中文一区

葉檀:看準了! 機會就在我們的身邊!

來源:767股票知識網 時間:2019-09-13 23:52:52 責編:767股票 人氣:
[葉檀]看準了!機會就在我們的身邊!
a股在3000點來回震蕩,不敢進;從歷史業績看,散戶投資A股,總覺得一片綠油油的。樓市寒冬季,不知長幾許;第三季度香港樓市很糟糕,物業成交金額暴跌70%。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指從7月開始、截至9月中的這兩個半月)香港物業投資市場暫錄得30宗成交金額在1億港元或以上的大額交易,相比第二季度(指4、5、6三個月)暴跌了55%,同時,今年第三季度的投資物業總成交金額為106億港元,環比上季度的344億港元銳減近70%。私募股權市場煙雨蒙蒙,看不清真容;固收業內非標已死,投資投什么?似乎只有信托。投信托,投什么信托?城投,地產,或者還有什么?其實,這是信托投資者應該看到的最大的問題。名頭大的不一定安全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投資最看重什么?我們不談那些金融機構的專業觀點,只從投資者的角度說話,底層資產是借貸類資產的固收產品,那么,大多數金融機構是把借款人的名頭放在首位。名頭這玩意,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資質,包含企業品牌、自身實力與股東背景。而城投公司,就是屬于有政府名頭的融資方,因為城投公司的股東往往是當地國資委,實打實的政府股東背景。很少有幾家,掛羊頭賣狗肉,聽著像國企,看著也像國企,實際是信用不堪的民企。早些年,城投類信托和地方政府捆綁得更緊密,金融機構借錢之后,當地財政會出個函,承諾這筆債務會納入地區來年的財政支出。在當年的金融市場上,這條增信措施如同開了掛一樣,在風控上碾壓了其他所有的產品。很快,國務院禁止地方政府出函、城投剝離政府融資職能以及退出地區融資平臺,城投類信托項目,其實就等于有政府股東背景的國企融資。當然,股東依然是地方政府,這名頭還在。
但名頭響亮的融資人就不會違約嗎?未必!光看名頭有什么用?當時關張的海南發展銀行不照樣是響當當的國企?就拿城投類信托來說,近的有青海省投200多億還沒有解決方案的債務,遠的有違約頻發的黔東南州和云南保山;知名點的,還有宣稱“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的湖南湘潭。當然,城投整體還是安全的,保持良好履約記錄的城投公司還是占大多數,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那些城投。可是,這些城投所對應的項目自然是好資產,好資產是需要搶的,真的不能確定大家都能搶得到?其實,不用把眼光只聚焦在融資人的名頭上。按概率來說,每個企業的違約概率都是dl事件,再強實力的企業也并非沒有違約的可能。非專業投資人管理風險,最好是分散風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有意欺詐的人通常不是陌生人!繼續說投資看重什么。名頭之外,很多投資者考慮的還是對投資產品的熟悉程度。這個熟悉程度,一般是指理財產品的投資內容我很熟悉,比如之前堪稱最火熱的房地產信托;更進一步的,甚至有些人恰巧碰到具體的底層資產就在身邊,比如某個房地產信托的底層資產就在投資人自己的城市。
房地產企業的人,常常投資房地產,證券公司的人,常常投資證券。國內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看得懂房地產。這也難怪,親身經歷了國內地產行業的黃金十年,看著身邊的房價如同雞毛飛上天一般,看著“拆二代”在家鄉香車寶馬風光無限;這不都代表這房地產最賺錢嘛?能精準地找到這個信托的底層資產最好。身邊的樓盤,“可信賴的樓盤“,沒準還能每天路過,眼見他起朱樓,眼見他宴賓客,如此繁華哪能還不上錢呢。這種看法錯了嗎?其實談不上錯。房地產行業在之前十年里,盈利能力超過幾乎所有的實體行業;而能看見樓盤在開工建造,至少說明開發商的運營是正常的;能看見開盤當天賓客滿門,那么說它大賣不缺現金流入這話也不能錯。但是彩云易散,霽月難逢??吹靡姷奈幢厥钦嫦唷7康禺a的黃金十年已成往事,開工建造的樓盤究竟實際操盤者是誰其實難說,開盤當日即告清盤的項目資金去了哪里往往也會成謎。你看得見房子是切切實實的資產,你卻不知道房子的建造者到底借了多少錢;你看得見開發商的輝煌歷史,卻看不見開發商的錢到底去了哪里。
尤其是經濟下行的周期,國家對房地產的管控日益收緊。習慣了從拿地開發到完工開盤的全流程都用別人的資金去賺錢的房企,近乎被全社會封鎖了融資渠道的今天,之前有關地產的一切常識都可能被顛覆。就在兩年前,人人還都搶著投資房產;而今天,人人都知道是樓市寒冬,而且沒人知道寒冬什么時候過去。都說沒有倒閉的行業只有破產的企業,但沒人會知道哪家企業會輝煌到這筆借款到期的那一天。你覺得你熟悉房地產這個行業,可你知道一個行業多么龐大么,影響到這個行業的因素有多少?上有政策,下有人口,中間還有跟著形勢瞬息萬變的金融,這個看似就在你身邊的行業,想弄懂它,其實很難。弄懂一個行業很難,弄懂一種行為卻沒那么難。比如消費行為,尤其是在極短的時期內,在最簡單的一個閉環中。機會在我們身邊消費遇上金融是怎樣的機會?消費其實很重要,它和投資、出口一直是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房地產是投資,城投是投資,大宗商品是出口,談起這些,都是蠻大的規模,蠻大的企業。消費則親民很多。雖然消費整體規模很大,涉及群體很廣,可是單體的規模卻很小,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甚至更多的是個人。在金融行業,一個人的融資資質當然無法和絕大多數企業相提并論。但是,如果是N多人呢?這些人組成了群體,而如果是特定的一個群體,個體數量又多,就可以做到風險分散。